文章解析

chó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āng
cǎo
huàn
chóu
shēng
xiá
líng
líng
fēi
shì
qíng
pán
xīn
xìng
shù
huā
fēn
míng
shí
nián
róng
àn
wàn
guó
bīn
lǎo
chéng
wèi
shuǐ
qín
shān
jiàn
fǒu
rén
jīng
bìng
zòng
héng

译文

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

逐句剖析

"江草日日唤愁生":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

# 唤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绪。

"巫峡泠泠非世情":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

# 非世情:即不近人情。,泠泠:细流水声,写巫峡的萧森之气。,巫:一作春。

"盘涡鹭浴底心性":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

# 底心性:即什么意思。,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

"独树花发自分明":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

# 独树花发自分明:是说花自开,不解人愁。因为诗人心烦意乱,所以觉得山水花鸟,触目可憎可怪。

"十年戎马暗万国":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

# 十年:这里是指自安禄山造反至此时已有十年了。

"异域宾客老孤城":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

# 异域:异乡,这里指夔州。因夔州地近边荒,因此说“异域”。

"渭水秦山得见否":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 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山一作川。

"人经罢病虎纵横":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

# 虎纵横:比喻横征暴敛。,人经罢病:指民力疲惫衰竭。罢,同“疲”,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写景,诗人将自己的愁绪融入景物之中。江边的草每日生长,仿佛在不断唤起他内心的愁思;巫峡泠泠的流水,在他眼中毫无通融的人情。白鹭在盘涡中洗浴,他质疑其心性;独树开花,他觉得那只是独自的欢愉。后四句抒情,十年的战乱让天下陷入黑暗,他作为异乡的宾客在夔州孤城中衰老,满心渴望再见渭水秦山,却因自身病弱和世道不宁而无法实现。整首诗以拗体写成,在写景抒情中,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人民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的思乡之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愁》由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春所作,当时他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杜甫自大历元年来到夔州,已在此度过一年多时光。这一年中,愁事接连不断。国家长期处于战乱,百姓生活艰难。而他自己漂泊异乡,衰老多病,困居于夔州孤城,虽心系长安,渴望回归渭水秦山,却因兵荒马乱和自身病弱而难以成行。在这种百无聊赖又满心忧愁的状态下,杜甫写下了这首《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忧国忧民与思乡题材的诗。它描绘了夔州的自然景象,借江草、巫峡流水、白鹭、独树等景象,将诗人的愁绪具象化。同时体现了十年战乱致使社会动荡、万国黯淡的悲惨现实,营造出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漂泊异乡、无法还乡的无奈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衬托:“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以鹭鸟在盘涡中洗浴、独树自开花,衬托出环境的孤寂和诗人内心的孤独,鹭鸟心性难测,独树花开无人欣赏,强化了孤独之感。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借江草、巫峡之景,抒发内心的愁苦,江草日日生长仿佛在唤起愁绪,巫峡水冷暗示世态炎凉。

3. 分段赏析

《愁》首联“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诗人见江边草长,愁绪顿生,巫峡流水的清冷在他眼中是不通人情,开篇便奠定愁苦基调。颔联“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诗人对白鹭在盘涡中洗浴感到不解,对独树开花的自我欢愉产生质疑,实则是自身愁苦心境下对美好事物的别样感触。颈联“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从自然景象转入社会现实,十年战乱让天下黯淡,自己客居夔州孤城逐渐衰老,尽显沧桑。尾联“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表达对能否再见故乡山水的迷茫,又感慨自身病弱、世道豺虎纵横,将愁绪推向高潮,饱含忧国思乡之情。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愁》诗体属七言律诗,全篇皆拗句的吴体,融合律诗与古诗特点,以独特韵律强化情感。诗的前四句虽为写景,却与《登高》《返照》二诗前四句有着本质区别,诗人并非客观描摹,而是将自身浓烈的“愁”绪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诗的前四句。“暗”字也是杜甫的独特用字法,“十年戎马暗万国”中的“暗”,生动且深刻地描绘出十年战乱致使天下陷入黯淡无光的悲惨情境。用词精准,对景物的描写融入深刻情感,情景交融,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忧愁以及对现实的无奈等复杂情感巧妙地抒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为俳谐体,……虽若为戏,然不害其格力。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此诗前四句是愁,后四句是所以愁。

明王嗣奭《杜臆》

# 字字性情(首句下)。”“深于观物,心目静甚(‘盘涡鹭浴’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人只畏其险耳,‘泠泠非世情”’,别自有心眼对之(‘巫峡泠泠’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盘涡浴鹭底心性’,王建诗之祖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此因不得归秦,沉忧莫写,无端对物生憎,皆是愁人实历之境。草生花发,水流鹭浴,皆唤愁之具。下三句,特变文言之耳。愁从中来,非物之故,则亦强戏言之而已。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乃当时俚俗为此体耳,诗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律也。

清黄生《增订唐诗摘钞》

# 客阻言愁之作。‘日日’而长者,既忌其形我憔悴;‘泠泠’而淡者,又恼其对我寂寞:愁人听触,无一而可,故于‘鹭浴’‘花发’皆怪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言草又生而不得归也。三、四言乐子之无知。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此诗殊无可采。”“此四首(按指此及《昼梦》《暮归》《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皆‘吴体’,全不入律,与前首用拗法者不同。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诗不同。方虚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类”中,非也。如杜少陵之《题省中院壁》《愁》……诸诗皆是。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宋人黄山谷以下多效为之。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远游》

下一篇:唐·杜甫《湘夫人祠(即黄陵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