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草日日唤愁生":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
# 唤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绪。
"巫峡泠泠非世情":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
# 非世情:即不近人情。,泠泠:细流水声,写巫峡的萧森之气。,巫:一作春。
"盘涡鹭浴底心性":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
# 底心性:即什么意思。,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
"独树花发自分明":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
# 独树花发自分明:是说花自开,不解人愁。因为诗人心烦意乱,所以觉得山水花鸟,触目可憎可怪。
"十年戎马暗万国":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
# 十年:这里是指自安禄山造反至此时已有十年了。
"异域宾客老孤城":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
# 异域:异乡,这里指夔州。因夔州地近边荒,因此说“异域”。
"渭水秦山得见否":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 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山一作川。
"人经罢病虎纵横":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
# 虎纵横:比喻横征暴敛。,人经罢病:指民力疲惫衰竭。罢,同“疲”,累。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忧国忧民与思乡题材的诗。它描绘了夔州的自然景象,借江草、巫峡流水、白鹭、独树等景象,将诗人的愁绪具象化。同时体现了十年战乱致使社会动荡、万国黯淡的悲惨现实,营造出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漂泊异乡、无法还乡的无奈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衬托:“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以鹭鸟在盘涡中洗浴、独树自开花,衬托出环境的孤寂和诗人内心的孤独,鹭鸟心性难测,独树花开无人欣赏,强化了孤独之感。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借江草、巫峡之景,抒发内心的愁苦,江草日日生长仿佛在唤起愁绪,巫峡水冷暗示世态炎凉。
3. 分段赏析
《愁》首联“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诗人见江边草长,愁绪顿生,巫峡流水的清冷在他眼中是不通人情,开篇便奠定愁苦基调。颔联“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诗人对白鹭在盘涡中洗浴感到不解,对独树开花的自我欢愉产生质疑,实则是自身愁苦心境下对美好事物的别样感触。颈联“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从自然景象转入社会现实,十年战乱让天下黯淡,自己客居夔州孤城逐渐衰老,尽显沧桑。尾联“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表达对能否再见故乡山水的迷茫,又感慨自身病弱、世道豺虎纵横,将愁绪推向高潮,饱含忧国思乡之情。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愁》诗体属七言律诗,全篇皆拗句的吴体,融合律诗与古诗特点,以独特韵律强化情感。诗的前四句虽为写景,却与《登高》《返照》二诗前四句有着本质区别,诗人并非客观描摹,而是将自身浓烈的“愁”绪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诗的前四句。“暗”字也是杜甫的独特用字法,“十年戎马暗万国”中的“暗”,生动且深刻地描绘出十年战乱致使天下陷入黯淡无光的悲惨情境。用词精准,对景物的描写融入深刻情感,情景交融,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忧愁以及对现实的无奈等复杂情感巧妙地抒发出来。
# 文章变态固亡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人才。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为俳谐体,……虽若为戏,然不害其格力。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
# 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此诗前四句是愁,后四句是所以愁。
明王嗣奭《杜臆》
# 字字性情(首句下)。”“深于观物,心目静甚(‘盘涡鹭浴’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人只畏其险耳,‘泠泠非世情”’,别自有心眼对之(‘巫峡泠泠’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盘涡浴鹭底心性’,王建诗之祖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此因不得归秦,沉忧莫写,无端对物生憎,皆是愁人实历之境。草生花发,水流鹭浴,皆唤愁之具。下三句,特变文言之耳。愁从中来,非物之故,则亦强戏言之而已。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乃当时俚俗为此体耳,诗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律也。
清黄生《增订唐诗摘钞》
# 客阻言愁之作。‘日日’而长者,既忌其形我憔悴;‘泠泠’而淡者,又恼其对我寂寞:愁人听触,无一而可,故于‘鹭浴’‘花发’皆怪之。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言草又生而不得归也。三、四言乐子之无知。
清何焯《瀛奎律髓汇评》
# 此诗殊无可采。”“此四首(按指此及《昼梦》《暮归》《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皆‘吴体’,全不入律,与前首用拗法者不同。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诗不同。方虚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类”中,非也。如杜少陵之《题省中院壁》《愁》……诸诗皆是。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宋人黄山谷以下多效为之。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上一篇:唐·杜甫《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