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ǎn
yó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āng
kuò
gāo
dòng
yún
zhǎng
chū
duàn
shān
chén
shā
lián
yuè
guī
fēng
àn
jīng
mán
yàn
jiǎo
xián
nèi
yuán
shī
jiān
qiú
guó
wèi
zhī
huán

译文

广阔的江面上浮现高高的楼阁,云朵聚在陡峭壁立的高山上。越雟、荆蛮之地,沙尘飞扬,风雨交加,犹如当下动荡不安的时局。大雁衔着芦草奋力飞翔,猿猴失去栖息地哀鸣不已,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而我亦是奔波劳碌、无家可依。

逐句剖析

"江阔浮高栋":广阔的江面上浮现高高的楼阁,

# 栋:一作“冻”。

"云长出断山":云朵聚在陡峭壁立的高山上。

"尘沙连越巂":越雟、荆蛮之地,沙尘飞扬,

# 越巂:古郡名,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风雨暗荆蛮":风雨交加,犹如当下动荡不安的时局。

"雁矫衔芦内":大雁衔着芦草奋力飞翔,

# 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

"猿啼失木间":猿猴失去栖息地哀鸣不已,

# 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

"弊裘苏季子":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 弊裘苏季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历国未知还":而我亦是奔波劳碌、无家可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远游》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开篇描绘江面上高楼仿佛漂浮,云朵从断山间涌出的壮阔之景。颔联展现尘沙连接越雟,风雨使荆蛮昏暗,暗示边远地区的动荡。颈联借雁衔芦而飞、猿失木而啼,烘托凄凉氛围。尾联以苏季子自比,表达自己漂泊未归的境遇。全诗通过描写旅途所见之景,抒发诗人漂泊的孤寂与对家国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诗中先描绘了开阔江面楼阁似浮、云涌断山的宏大之景,又展现了尘沙弥漫至越雟、风雨笼罩荆蛮的苍茫画面,还刻画了大雁衔芦、猿猴失木的景象,借景暗示漂泊路途的艰辛。最后以苏秦典故自比,表达自身漂泊无依、四处游历却未有所成,不知归期的愁苦与迷茫。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运用了苏秦的典故。苏秦早年出游多年,一无所成,归来时“黑貂之裘敝”。诗人以苏秦自比,借这个典故将自己漂泊无依、四处游历却未有所成,不知归期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化了诗歌漂泊羁旅的主题,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烘托:“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以雁衔芦飞行的艰难和猿失木而啼的凄凉,烘托出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与无助,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诗人开篇营造出一幅宏大且奇幻的画面。广阔无垠的江面之上,高大的楼阁仿佛漂浮其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出江面之开阔与楼阁之巍峨。云雾从断裂的山间不断涌出,“长”字生动地描绘出云雾源源不断的动态,“断山”则增添了画面的奇崛之感。这两句从大处着笔,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也为后续情感的抒发铺垫了宏大的背景。颔联:“尘沙连越雟,风雨暗荆蛮”,视角进一步拓展。尘沙漫天,一直连接到遥远的越雟地区,“连”字强调了尘沙范围之广,给人以混沌迷茫之感。风雨交加,使得荆蛮之地陷入一片昏暗,“暗”字不仅描绘出天气的阴沉,更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此联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地域的广阔相融合,暗示了诗人漂泊路途的艰辛与遥远,内心的孤寂也在这苍茫的景象中愈发深沉。颈联:“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笔触转向自然生灵。大雁矫健地在衔着芦苇飞行,“矫”字展现出大雁的灵动与活力,然而它们也在为生存奔波。猿猴在失去树木的环境中悲啼,“失木”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猿猴的啼叫更添凄凉。这两句通过对大雁和猿猴的描写,以动物的状态侧面烘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不安定,同时也借动物的处境映射自身漂泊无依的状态。尾联:“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诗人以苏秦自比。苏秦早年周游列国,一事无成,归来时黑貂皮裘破旧不堪。诗人借此典故,直白地表达出自己如苏秦般,长期在外游历各国,却始终未能找到归宿,不知何时才能还乡的迷茫与无奈。这一句将前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所蕴含的情感汇聚起来,点明了漂泊羁旅这一主题,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高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下一篇:唐·杜甫《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