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lóng
mén
fèng
xi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óng
zhāo
yóu
gèng
宿
zhāo
jìng
yīn
shēng
lài
yuè
lín
sàn
qīng
yǐng
tiān
què
xiàng
wěi
yún
cháng
lěng
jiào
wén
chén
zhōng
lìng
rén
shēn
xǐng

译文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月光下的树林闪烁着斑斑清影。那高耸的龙门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逐句剖析

"已从招提游":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

# 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更宿招提境":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

# 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乃以招提名寺僧。

"阴壑生虚籁":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

# 虚籁:天籁,指风声。虚,一作“灵”。,阴壑:幽暗的山谷。

"月林散清影":月光下的树林闪烁着斑斑清影。

# 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天阙象纬逼":那高耸的龙门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

# 象纬: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天阙:天门,即伊阙。这里指龙门的高险山势。阙,一作“阔”。一作“阅”。一作“开”。

"云卧衣裳冷":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

# 云卧:龙门山高入云,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

"欲觉闻晨钟":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

# 觉:睡觉。

"令人发深省":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 深省:醒悟,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龙门奉先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围绕夜宿奉先寺展开,前两句交代游龙门后宿于寺中;中间四句刻画阴壑、月林等夜景,营造出清幽深邃的氛围;尾联以晨钟引发深刻省悟。作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既通过龙门夜景展现诗人青年时期敏锐的感受力,又透露出其对佛教的初步认知。在艺术上,将景物描写与哲思巧妙融合,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蕴藉的风格特点,是其早期写景抒怀、富有深意的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游龙门奉先寺》由杜甫创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吴越返回东都洛阳,夜宿龙门奉先寺期间,因眼前景致触发感慨,遂写下此诗。作为杜甫的早期作品,编年杜诗多将其列为第一首,体现了诗人早期游览时的感触与创作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描绘夜宿龙门奉先寺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交代游览龙门后宿于奉先寺的经历;中间四句刻画阴壑、月林等夜宿景色,以“生虚籁”“散清影”等营造出清幽深邃的氛围;后两句写晨钟声响引发深刻省悟。全诗借景抒情,既展现诗人青年时期对龙门夜景的敏锐感知能力,也透露出其对佛教的初步认识,通过景物描写与哲思结合,呈现出含蓄深远的内容主题。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阴壑、月林等夜景的清冷氛围,暗示尘俗净化与心灵警悟。以景结情:尾联以晨钟引发哲思,含蓄收束,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游龙门奉先寺》前两句“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点明游览与夜宿的经历,以“招提”二字凸显寺院环境,为后文写景抒情铺垫。中间四句“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聚焦夜宿之景:“散”字动态刻画林木疏影摇曳,“逼”字以星辰压迫感强化清虚氛围,“冷”字从体感延伸至心境,共同营造出高寒澄澈的意境,暗含尘俗净化之喻。末联“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以声收束,晨钟惊觉与禅家顿悟形成隐喻,将自然景致以哲思升华,全诗借夜宿之景与晨钟之悟,展现诗人早期对佛教的感悟与生命警思,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4. 作品点评

《游龙门奉先寺》作为杜甫现存最早的诗作之一,展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独特的艺术感知力与思想深度。全诗以夜宿奉先寺为核心,通过“散”“逼”等精准炼字,将阴壑、月林、星辰等意象熔铸成清虚高寒的意境,既体现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捕捉,又暗含对佛教禅意的初步领悟。尾联“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以声收束,将夜宿之景升华为生命警悟,既具哲学意味,又彰显杜甫早期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此诗突破了传统游寺题材的局限,将山水审美与精神净化相结合,为其后期沉郁顿挫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天阙”,指龙门也。后人为其属对不切,改为“天关”,王介甫改为“天阅”,蔡兴宗又谓世传古本作“天窥”……以余观之,皆臆说也。且“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乃此寺中即事耳。以彼天阙之高,则势逼象纬;以我云卧之幽,则冷侵衣裳,语自混成,何必屑屑较琐碎失大体哉?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

#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余曰:星河垂地,空翠湿衣。“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余曰:钟磬清心,欲生缘觉。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 刘辰翁曰:“卧”字可虚可实,周甸曰:次二语,言风声月影皆佳致。末二句,佛境幽而平旦清朗。闻钟警发,含蓄有深意,谓烦恼可除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初嫌起语浅率,细阅不然。……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汨没,不游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钟怕敬云:“此诗妙在结,前六句不称。”无前六句,安得有此结乎?“天阙”、“云卧”不偶,故有“天阅”、“天窥”之谬论;刘云:“‘卧’字可虚可实,极是。

明王嗣奭《杜臆》

# 此言龙门景物种种超凡,是以闻钟而有悟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尽人解一“卧”字不得,只作人卧云中,故于“阙”字生许多胡猜乱度。此等下字法,乃子美早年未醇处,从阴铿,何逊来,向后脱卸乃尽,岂黄鲁直所知耶?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

# 用两层叠注,逼出末句,有力。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张綖注:三四状风月之佳,五、六见高寒之极。闻钟发省,乃境旷心清,倏然则有所惊悟欤!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李子德云:气体高妙,澹然自足,杨慎曰:“天窥”、“云卧”乃倒字法:窥天则星辰垂地,卧云则空翠湿衣,见山寺高寒,殊于人境也。《庚溪诗话》引韦述《东都记》,谓“天阙”即指龙门,究于对属未称。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题曰游寺,实则宿寺诗也。“游”字只首句了之,次句便点清“宿”字,以下皆承次句说。中四,写夜宿所得之景,虚白高寒,尘府已为之一洗。结到“闻钟”、“发省”,知一宵清境,为灵明之助者多矣。“欲觉”正与“更宿”呼应。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下一篇:唐·杜甫《远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