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ōu
lǐng
tóng
驿
dào
chū
liú
shā
xiáng
jiān
qiān
zhàng
rén
yǒu
wàn
jiā
jiāo
zhū
hàn
luò
bái
xié
nián
shào
lín
táo
西
lái
kuā

译文

州的版图统领着同谷,驿站的道路一直延伸到沙漠地带。投降的虏兵有上千营帐,居住的百姓有上万户。矫健的马匹奔跑得汗珠如珍珠般滴落,胡人跳着白蹄舞,姿态倾斜。那些来自临洮的年轻小伙子,从西边来也颇为自豪。

逐句剖析

"州图领同谷":州的版图统领着同谷,

# 同谷:在秦州南,今甘肃成县。,州图:《唐书》: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

"驿道出流沙":驿站的道路一直延伸到沙漠地带。

# 流沙:沙漠。《唐六典》:“陇右道,东接秦州,西逾流沙。”

"降虏兼千帐":投降的虏兵有上千营帐,

# 降虏:指归附的少数民族。

"居人有万家":居住的百姓有上万户。

"马骄珠汗落":矫健的马匹奔跑得汗珠如珍珠般滴落,

# 珠:一作朱。

"胡舞白蹄斜":胡人跳着白蹄舞,姿态倾斜。

# 白蹄斜:以白垩其首,舞则头偏,故云。白蹄,即白题,古代匈奴部族所戴的毡笠。蹄,一作“题”。

"年少临洮子":那些来自临洮的年轻小伙子,

# 子:一作至。,临洮:地名,在秦州西。其地民风勇劲。

"西来亦自夸":从西边来也颇为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描绘秦州的地理位置,展现边地的广阔;颔联既体现了边地的军事状况,又描绘出当地人口不少、生活相对稳定的景象;颈联刻画了边疆特有的风情;尾联通过描写年轻勇敢的临洮子弟,展现出边疆人民的豪迈与自信。全诗呈现了边塞地区的独特风光与风情,也体现了边疆人民坚韧、自信的精神面貌,是杜甫秦州组诗中的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里的第三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抵达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创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踏上了“因人作远游”的艰难旅程。他从长安出发,第一站便到了秦州。在秦州居住期间,他先后用五律的形式写下二十首诗,内容多是歌咏当地的山水景物,抒发对时局动荡的感慨和个人身世的悲叹,这些诗统一题为“秦州杂诗”。从最后一首的末两句可以得知,这组诗是用来代替书信的,大概是寄给朝中过去的同僚。当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部分失地,但黄河南北仍被安史叛军控制,中原战火正旺,西北边境战事不断,关辅地区又遭遇饥荒,确实到了国不安宁、民不聊生的地步。此时,只担任过左拾遗这一京官职务的杜甫,离职后带着家人西行,在秦州暂住,留下了不少为人熟知的诗作,《秦州杂诗二十首》便是其中的出色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介绍了秦州的地理情况及边地人口构成,描绘了边疆特有的景象和临洮子弟的形象,体现了边地的广阔偏远、民族杂居及局势复杂,营造了边地异域豪放的氛围,表达了对秦州边地风貌与人文气息的展现。

2. 分段赏析

首联“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这两句介绍了秦州的地理情况。秦州在地图上统领着同谷,驿道一直延伸到流沙地带。“领”字体现出秦州的管辖范围,“出流沙”则写出了驿道的遥远,展现了边地的广阔与偏远,为全诗奠定了边地的背景基调,让读者对秦州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认识。​颔联“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描写了边地的人口构成。投降的虏兵有上千营帐,当地居民也有上万户。“千帐”与“万家”形成对比,既显示出边地民族杂居的状况,也暗示了虏兵数量不少,隐隐透露出边地局势的复杂,让读者感受到边地生活的特殊性。​颈联“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这两句描绘了边疆特有的景象。骏马矫健骄纵,奔跑得汗珠滴落;胡人跳着白蹄舞,姿态倾斜。通过对马和胡舞的描写,展现了边地的异域风情和豪放气息,画面生动鲜活,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热闹的场景。​尾联“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刻画了年轻的临洮子弟形象。从西边来的临洮少年,个个都颇为自豪。这写出了边疆年轻人的豪迈与自信,体现了他们身上的英气,也从侧面反映出边地人民的精神风貌,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昂扬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降虏兼千帐”,而居人止方家,则虏多血民少矣;故“马骄”、“胡舞”,气势强盛。

明王嗣奭《杜臆》

# 此志地界、土俗。“同谷”领于本州,故曰“领”……盖言地当冲要,所以羌民杂处也。而俗近蕃风,但见骄悍成刁,亦重地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五、六入喻,笔意幽细:结极悲凉。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三章总写秦州形势。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

明王嗣奭《杜臆》

# 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送韦郎司直归成都》

下一篇: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