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谓生戎马":没料到在战乱之中还能活着,
"何知共酒杯":更没想到能和你一同举杯饮酒。
"然脐郿坞败":就像董卓在郿坞败亡被点天灯一样,
"握节汉臣回":而你坚守气节如汉代忠臣般归来。
# 握:一作秃。
"白发千茎雪":千百根白发像雪一样白,
"丹心一寸灰":一片赤诚之心却如燃尽的灰烬。
# 寸:一作片。
"别离经死地":离别后历经了生死之地,
# 死:一作此。
"披写忽登台":倾诉心怀时忽然登上高台。
"重对秦箫发":再次面对秦地的箫声响起,
"俱过阮宅来":我们一同来到像阮籍故居那样的地方。
# 宅:一作巷。
"留连春夜舞":在春夜里沉醉于歌舞不忍离去,
# 舞:一作席。,春夜:一作苑夜。,留连:一作醉留。
"泪落强裴回":泪水落下却仍勉强徘徊。
# 泪落强:一作舞泪落,强,一作更。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与友人重逢及交往的五言排律,借战乱中相逢共饮、春日夜宴起舞等景象,写出了乱世中重逢的珍贵、对忠奸善恶的评判,以及别离时的不舍与历经沧桑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然脐郿坞败”一句巧用董卓“郿坞”典故,该典故原指董卓在郿坞修建宫殿囤积财物,最终败亡被点天灯(然脐);诗人在此处用这一典故,借董卓的败亡,暗喻叛乱者或不义之人终将走向覆灭,表达对乱局的感慨。“握节汉臣回”巧用苏武持节典故,苏武持汉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多年仍坚守气节最终回归;诗人以“握节汉臣回”,赞扬坚守气节的忠臣能安然归来,与前句的败亡形成对比,凸显对忠义的推崇。白描:“白发千茎雪”一句运用白描,以“千茎雪”直接形容白发,不加修饰地写出白发的繁多与洁白,直观展现出岁月的痕迹与人物的苍老之态。“丹心一寸灰”同样以白描手法,用“一寸灰”描绘丹心的状态,简洁地传递出内心的失意与热忱渐消的感受。铺陈:“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先写乱世相逢的意外;“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铺陈历史与忠义之事;“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再写自身境况与心境。这样由事及人、由外及内铺陈,层层递进,自然引出后续情感,使内容连贯,情感表达更显真切。
3. 分段赏析
“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写出了在战乱环境中的意外相逢。本没料到会在兵荒马乱中存活,更没想到能和友人一同举杯,简单的话语里,既有对当下处境的感慨,也有重逢的些许惊喜。“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借用历史典故。前者写权贵覆灭的结局,后者赞忠臣坚守气节归来,通过两种不同的境遇对比,暗含对善恶忠奸的评判,也透露出对时局的看法。“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描绘自身状态与内心感受。白发像雪一样多,可见岁月与境遇的磨砺;一片赤诚之心仿佛成了灰烬,道尽历经沧桑后的失落与疲惫。“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讲述过往经历与当下举动。分别后曾经历生死边缘,如今敞开心扉时,却忽然登上高台,将别离的艰险与此刻的情绪释放联系起来,带着复杂的滋味。“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续写与友人的相处。再次面对秦地的箫声响起,一同走过像阮籍故居那样的地方,在共同的见闻中,重拾相处的情谊,也有对往昔风尚的联想。“留连春夜舞,泪落强裴回”,刻画离别前的场景。在春日夜晚的宴会上,因不舍而流连起舞,泪水落下却仍勉强徘徊,把不舍的情绪融入动作之中,显得真切而动人。
上一篇:唐·杜甫《忆弟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