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闻吾弟":在战乱中听说了我弟弟的消息,
"饥寒傍济州":他在济州附近忍受着饥寒。
"人稀吾不到":因为战乱人迹稀少我无法到达那里,
# 吾:一作“书”。
"兵在见何由":况且又有战事阻隔,见面又谈何容易呢。
"忆昨狂催走":回忆起前些日子急切地想知道弟弟的情况,
"无时病去忧":无时无刻不为弟弟的病痛和安危担忧。
"即今千种恨":如今心中有千般怨恨,
"惟共水东流":只能让这些怨恨和着江水一同向东流去。
"且喜河南定":暂且为黄河以南地区已经平定而感到欣喜,
"不问邺城围":却无暇再去过问邺城被围困的情况。
"百战今谁在":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如今还有谁存活呢,
"三年望汝归":我已经盼望你归来三年了。
"故园花自发":故乡的花儿在春天自行开放,
"春日鸟还飞":鸟儿在春日里自在地飞翔。
"断绝人烟久":然而故乡已经长久没有了人们生活的气息,
"东西消息稀":我和弟弟东西相隔,彼此的消息十分稀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以故园春天花自开、鸟乱飞的景象,衬托出因战乱家园荒芜、亲人离散的凄凉,抒发对弟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不满。直抒胸臆:“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三年望汝归”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担忧以及因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对比:“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将战争的残酷(百战中很多人不在了)与自己对弟弟的盼望形成对比,突出对弟弟安危的担忧和渴望团聚的心情。
2. 分段赏析
《忆弟二首》第一首前四句“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开篇点明背景是战乱,诗人听闻弟弟在济州饥寒交迫。接着说明因战乱人稀,自己无法前往济州,且因为有兵乱,更没有机会见到弟弟,表达了对弟弟处境的担忧和无法相见的无奈。第一首后四句“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回忆过去对弟弟的牵挂,急切地想知道弟弟的情况,无时无刻不担忧弟弟的病痛。如今心中充满千般怨恨,只能让这些情感随水东流,进一步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因不能相见的痛苦。第二首前四句“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听说河南已经平定,暂且感到一丝喜悦,但又想到邺城仍被围困。经历了无数次战斗,不知道如今还有谁活着,诗人已经盼望弟弟归来三年了,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弟弟的深切思念。第二首后四句“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描绘故园春天的景象,花自发,鸟还飞,然而因为战乱,故园已经断绝人烟很久了,自己与弟弟东西相隔,消息稀少,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兄弟离散的悲哀和对弟弟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