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yá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luò
yáng
xiàn
fàn
tóng
guān
tiān
chū
chóu
rén
cǎn
bié
yán
qīng
jiā
gōng
què
cuì
gài
chū
guān
shān
lǎo
réng
liú
lóng
rán
xìng
zài
pān

译文

昔日洛阳被敌军攻陷,胡人的战马侵犯潼关。天子刚开始满心愁绪,京都的百姓神色凄惨地告别。清凄的笳声中离开宫阙,天子的车驾驶出关山。故老们仍然涕泪横流,庆幸还能再次攀附天子的龙髯。

逐句剖析

"洛阳昔陷没":昔日洛阳被敌军攻陷,

"胡马犯潼关":胡人的战马侵犯潼关。

"天子初愁思":天子刚开始满心愁绪,

# 天子:指唐玄宗。

"都人惨别颜":京都的百姓神色凄惨地告别。

"清笳去宫阙":清凄的笳声中离开宫阙,

# 去宫阙:离开长安城内的宫殿。,清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所使用的一种乐器,此为贼营之号,代指叛军。

"翠盖出关山":天子的车驾驶出关山。

"故老仍流涕":故老们仍然涕泪横流,

# 故老:旧日老人,此泛指劫后余生的长安百姓。

"龙髯幸再攀":庆幸还能再次攀附天子的龙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洛阳曾经被攻陷,胡人的军队进犯潼关,天子忧愁,百姓凄惨离别的场景。全诗通过对往昔战乱场景的回忆,表达了故老们对皇帝再次归来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用典等手法,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诗中情景交融,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深刻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复杂情感,展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洛阳》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彼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这场巨大的动荡,洛阳曾被叛军攻陷,胡马进犯潼关,局势危急。唐玄宗为避战乱出逃,天子忧愁,都城百姓也满脸悲戚。后来唐玄宗与肃宗先后还京。杜甫一生坎坷,长期历经离乱之苦,目睹了这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凭借自己的所见所感,以诗为史,写下此诗,真实叙述了这一历史事件,抒发内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描写清笳声中皇帝车驾离开宫阙,出关而去的景象,借这一情景抒发了战乱时期的动荡与人们的无奈之情。用典:尾联“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引用“龙髯”典故。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抓住龙的胡须想跟随升天,龙髯拔落,百姓未能如愿。这里通过故老们渴望再次攀附龙髯,表达对皇帝的期盼和忠诚。

2. 分段赏析

《洛阳》首联,“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点明历史事件,洛阳曾经沦陷,胡马侵犯潼关,简洁勾勒出战乱的背景,“陷没”“犯”等字突出了战争的残酷。颔联“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从天子和百姓的角度描写,天子忧愁,百姓面容凄惨,生动展现出战乱给各阶层带来的痛苦。颈联“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通过描写皇帝车驾离开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凄凉、动荡的氛围,暗示局势的危急。尾联“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运用典故,写出故老们对皇帝归来的期盼,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江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