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yán
sh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uó
qún
fēng
wài
pán
gēn
shuǐ
biān
jiē
rèn
hòu
ěr
jìn
gāo
tiān
bái
bǎng
qiān
jiā
qīng
qiū
wàn
chuán
rén
jiā
huà
jìng
shuí
chuán

译文

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外,盘曲的根系生长在积水旁边。其他的都依托着厚重的大地,唯独你靠近高远的天空。白色的匾额下是有千户人家的城邑,清朗的秋天里有无数商船。诗人们从中选取优美的诗句,精心描摹刻画,最终有谁能将其流传下去。

逐句剖析

"卓立群峰外":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外,

"蟠根积水边":盘曲的根系生长在积水旁边。

# 蟠根积水边:旧注:下临神渊。蟠:屈曲,环绕。积水边:【钱笺】《荆州记》:白盐崖下有黄龙滩,水最急,沿诉所忌,故曰“积水边”也。

"他皆任厚地":其他的都依托着厚重的大地,

"尔独近高天":唯独你靠近高远的天空。

"白榜千家邑":白色的匾额下是有千户人家的城邑,

# 白榜:指门楣上的匾额。《杜臆》:地志载赤甲山有孤城,即鱼复县,盐山不言有邑,此特言其有似千家之邑耳。

"清秋万估船":清朗的秋天里有无数商船。

# 估船:商船。估,一作里,一作古。

"词人取佳句":诗人们从中选取优美的诗句,

"刻画竟谁传":精心描摹刻画,最终有谁能将其流传下去。

# 刻画竟谁传:一作“刷练始堪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盐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秋。首联描绘主体高耸于群峰之外、根系盘曲于水边的姿态与生长环境,展现其独立不凡的特质;颔联将主体与其他事物对比,突出其不甘局限、追求高远的品性;颈联转向周围景象,刻画城邑繁华与商船往来的热闹图景,与主体的独立形成映衬;尾联由景物转入对创作的感慨,表达对文人佳作能否流传的思考。此诗语言凝练,运用对比手法丰富内容,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思考相融,含意深远,传递出对独立品格的赞美与对文学传承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咏物的五言律诗,借孤高卓立在群峰之外、盘根于积水之边的景物景象,写出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写,前者勾勒出挺立、扎根的模样,后者描绘出千家邑落与万艘商船的实景,展现出当下的景象;“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则是虚写,想象词人会选取这样的景致创作佳句,却不知最终谁能将这份景致传神刻画,实写的景物为虚写的思绪提供了依托,虚写的感慨又让实写的景物多了几分人文意趣,让全诗意蕴更丰富。

3. 分段赏析

首联“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开篇刻画了主体的姿态与生长环境。“卓立”写出其高耸挺拔、超出群峰的样子,“群峰外”凸显出它的与众不同;“蟠根”描绘根系盘曲的状态,“积水边”则点明其生长在水边的环境。这两句通过对主体形态与生长之地的描写,展现出它独立不凡的特质,为后文的议论做了铺垫。颔联“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将主体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他皆任厚地”写出其他事物依托大地、安于现状的状态,“尔独近高天”则突出主体不甘于局限、向上靠近天空的特点。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主体卓然独立、追求高远的品性,字里行间透着对这种特质的肯定。颈联“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视角转向周围的景象。“白榜”指白色的匾额,常与城邑相关,“千家邑”展现出城邑的繁华;“清秋”点明时节,“万估船”则写出秋日里商船往来的繁忙景象。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世俗图景,与前文主体的独立高远形成映衬,让诗歌内容更丰富。尾联“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由景物描写转入对创作的感慨。“词人取佳句”写出文人墨客从眼前景象中汲取灵感、创作诗句的行为,“刻画竟谁传”则表达了对这些作品能否流传下去的思考。此联将对自然与人文景象的观察,引向对文学创作与传承的感慨,让诗歌的意蕴得以延伸,传递出对佳作传世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陪诸公上白帝城宴越公堂之作(越公杨素所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