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内归田客":峡谷内有回归田园的人,
# 客:一作“舍”。,内:一作“里”。,峡:一作“山”。
"江边借马骑":在江边借马骑行。
"非寻戴安道":不是去寻找戴安道,
"似向习家池":好像是走向习家池。
"峡险风烟僻":峡谷险峻,风气烟雾偏僻,
# 僻:一作“合”。,峡:一作“地”,一作“山”。
"天寒橘柚垂":天气寒冷,橘柚下垂。
"筑场看敛积":修筑场地看着收获的积聚,
"一学楚人为":一概学着楚地人的做法。
"短景难高卧":短暂的日光难以安卧,
"衰年强此身":衰老之年勉强支撑这身体。
"山家蒸栗暖":山民家蒸的栗子温暖,
"野饭射麋新":野外吃饭时吃到的麋鹿肉,新鲜可口。
"世路知交薄":世上的路途知道交情浅薄,
"门庭畏客频":门庭害怕客人频繁来访。
"牧童斯在眼":牧童就在眼前,
# 斯:一作“须”。
"田父实为邻":农夫实际就是邻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描写田园风光和生活场景,如“峡内归田客,江边借马骑”,语言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用典:“戴安道”与“习家池”的典故,既点明行程,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的心境相呼应。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峡内归田客,江边借马骑”点明身份与行程,“归田客”的自嘲暗含对官场的疏离。颔联“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以典故暗示此行非为访友,而是追寻隐逸之趣。颈联“峡险风烟僻,天寒橘柚垂”描绘峡江冬日的险峻与生机,“垂”字赋予橘柚以动态。尾联“筑场看敛积,一学楚人为”通过参与农事,展现诗人对农耕生活的融入。第二首首联“短景难高卧,衰年强此身”以“短景”(冬日短暂)点明时令,“强此身”暗示身体衰弱仍坚持前行。颔联“山家蒸栗暖,野饭谢麋新”通过“蒸栗暖”的触觉与“谢麋新”的味觉,展现乡村生活的温馨。颈联“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转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薄”与“频”形成情感张力。尾联“牧童斯在眼,田父实为邻”以亲切的乡村图景收束全诗,“斯在眼”与“实为邻”强化诗人与乡民的亲近感。
下一篇:唐·杜甫《白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