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兵虽满":尽管天下布满了战乱的军队,
"春光日自浓":春光却依旧一天天浓郁。
# 春光:一作青春。
"西京疲百战":西京长安历经无数次战火已疲惫不堪,
# 西京:指“安史之乱”中长安屡次陷落。
"北阙任群凶":朝廷竟任由一群凶徒肆意妄为。
"关塞三千里":关隘要塞绵延三千里,
# 关塞:边关、边塞。
"烟花一万重":春日繁花重重叠叠。
"蒙尘清路急":皇帝蒙尘在外,急于清理道路回京,
# 蒙尘清路急:“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句:广德元年,吐蕃陷京师,代宗幸华州,百官奔散,无复供拟。蒙尘:指皇帝出逃在外。
"御宿且谁供":可沿途行宫的供给又有谁来承担。
# 且:一作有。,御宿:帝王出行止宿之地。
"殷复前王道":希望能如殷朝复兴般践行先王的德政,
# 殷复:用殷高宗、周平王中兴的典故表达对唐朝恢复强盛的期望。
"周迁旧国容":似周朝东迁仍保留旧国的气象。
"蓬莱足云气":蓬莱仙山祥云缭绕,
"应合总从龙":那云气理应都追随着真龙天子。
"莺入新年语":新春到了,黄莺儿欢快地啼叫着,
"花开满故枝":各种鲜花开满了枝头。
"天青风卷幔":天气清朗,春风吹拂,帷幔被轻轻卷起,
# 青:一作清。
"草碧水通池":草色碧绿,溪流潺潺,池塘里微波荡漾。
# 通:一作连。
"牢落官军速":然而,官军溃败,
# 速:一作远。
"萧条万事危":天下萧条,万事皆危。
"鬓毛元自白":我的鬓发早已斑白,
# 元自:犹言原本,本来。
"泪点向来垂":泪水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流淌。
"不是无兄弟":我也不是没有兄弟,
"其如有别离":只是在战乱中,有兄弟也难免别离。
"巴山春色静":巴山中的春色是如此寂静,
"北望转逶迤":我忧心忡忡地向北眺望,只见群山连绵,阻隔着我的视线。
"日月还相斗":日月星辰仿佛还在相互争斗,
"星辰屡合围":星辰多次形成合围的态势。
# 屡合:一作亦屡。
"不成诛执法":如果不诛杀那些奸臣,
# 执法:指程元振辈。
"焉得变危机":怎么能改变国家的危机呢。
"大角缠兵气":大角星笼罩着战争的气息,
"钩陈出帝畿":钩陈星离开了帝畿之地。
"烟尘昏御道":供帝王车驾通行的道路。
# 御道:供帝王车驾通行的道路。
"耆旧把天衣":老臣们紧紧抓住皇帝的衣服。
# 耆旧把天衣:“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一作固无牵白马,几至著青衣。天衣:帝王所着之衣。
"行在诸军阙":行在的军队缺乏,
"来朝大将稀":来朝的大将稀少。
"贤多隐屠钓":很多贤才隐居在市井之中,
"王肯载同归":君王是否愿意车载他们一同归来呢。
"再有朝廷乱":朝廷再次陷入混乱,
"难知消息真":消息真假难辨。
"近传王在洛":最近听说君王在洛阳,
# 传:一作闻。
"复道使归秦":又听说派使者回秦地。
# 归:一作通。
"夺马悲公主":公主失去马匹而悲伤,
"登车泣贵嫔":贵嫔登车哭泣。
"萧关迷北上":萧关迷失了北上的道路,
"沧海欲东巡":皇帝想要东巡沧海。
"敢料安危体":不敢料想国家安危之际,
"犹多老大臣":还有很多忠诚的老臣。
"岂无嵇绍血":难道会没有像嵇绍那样的忠臣,
# 岂:一作得。
"沾洒属车尘":为保护皇帝而流血沾在车尘上吗。
# 沾洒:谓水珠或泪珠等洒落并使沾着物濡湿。
"闻说初东幸":听说皇帝当初东幸,
"孤儿却走多":很多孤儿四处奔逃。
"难分太仓粟":难以分配太仓的粮食,
"竞弃鲁阳戈":众人竞相抛弃武器。
"胡虏登前殿":胡虏登上了前殿,
"王公出御河":王公贵族们纷纷逃出御河。
"得无中夜舞":难道没有人在半夜起舞,
# 得无:一作忍为。
"谁忆大风歌":谁还记得刘邦的《大风歌》呢。
# 谁:一作宜。
"春色生烽燧":春色中燃起了烽火,
"幽人泣薜萝":隐士们在薜萝中哭泣。
"君臣重修德":君臣如果能重新修养德行,
"犹足见时和":还足以使国家恢复和平。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排律,生动勾勒出广德二年春的景象。表现了对国家多舛命运的感怀,更交织着深沉的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
2. 写作手法
视听结合:“莺语”取听觉描摹,以啼啭之声绘春之灵动;“花开”择视觉铺陈,用绽放之姿写春之绚烂。视听交融间,画面声色兼具,盎然生趣跃然纸上。动静结合:“花”与“草”着意描摹静态物象,“风”“水”则以“卷”“通”勾勒动态轨迹。动静交织间,画面顿显盎然生机。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用明媚春光的“乐”,反衬个人漂泊无依、时局未稳的“哀”,让“伤春”之情更显沉郁——美好景象越鲜明,越能凸显诗人面对家国破碎时的悲凉。“春前已收宫阙”,这本是收复失地的喜讯(积极事件),但诗人身处“巴阆僻远”,结合当时战乱未平的现实,这种“喜讯”反而反衬出国家命运的脆弱与自身处境的无奈。景物描写:“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诗里写了巴阆地区春天的景象,像花鸟、风雨这些,都和诗人的情感融在一起。比如写春天过去,不只是说季节变化,还暗指时局不稳定,自己的人生也起起落落。这些景物不只是好看,还带着诗人漂泊的伤感,以及对国家收复宫阙那复杂的心情,让景色和情感相互影响,读起来有种深沉、苍凉的感觉。
3. 分段赏析
首章叙吐蕃攻陷长安之事。前八句铺陈敌寇兵临城下、代宗仓皇出奔之状,后四句寄望代宗重振朝纲、光复家国。开篇以“忧乱伤春”奠定基调:“百战”言长安屡遭战火摧残,“群凶”指高晖、王献忠等叛臣。“关塞”借阆中地理写时局阻隔,“烟花”以长安春色喻往昔繁华。“清路急”状天子逃亡之急迫,“御宿”点行宫供给匮乏之困境。“殷复”“周迁”借古喻今,末句“总从龙”盼群臣如祥云随龙,共护王室。次章忧思聚焦家国。前四句绘巴地春景:莺啼花开、风卷幔动、草碧水清,后八句转写伤春之情。虽巴地春光依旧,然长安沦陷、援军迟滞,时局危殆更催鬓白泪垂。念及兄弟离散,北望群山阻隔,忧思难平。三章借天象寄规谏之意。前八句以“日月相斗”“星辰合围”喻朝政危机,直言“不诛奸臣,难挽危局”;“大角兵气”“钩陈出畿”暗指京城失陷、天子奔逃,“昏御道”状烟尘蔽日之仓皇,“把天衣”绘老臣牵衣留驾之悲切。后四句盼君王亲贤远佞:贤才隐居如吕望待访,君王当效文王车载贤士,重振朝纲(注:程元振专权时,柳伉曾请斩之,代宗仅流放,故有“不成诛执法”之叹)。四章痛惜天子流亡。起句以“消息难辨”领起,“在洛”“归秦”传闻纷纭,“夺马”“登车”状宫眷逃亡之惨,“北上”“东巡”写行迹不定之惑。唯幸老臣如郭子仪可倚,末句以“嵇绍血”盼忠臣死节,力挽狂澜(注:用典暗合代宗幸陕时,诸镇畏谗不敢勤王,唯郭子仪力撑危局)。五章悲叹军伍溃散。“东幸”“孤儿”写百姓流离,“弃戈”“虏登”绘败亡之状,“中夜舞”叹无人如祖逖奋起,“大风歌”憾朝廷忘念猛士。“烽燧春色”“幽人泣萝”以乐景衬哀情,结句“君臣修德”点明治国根本——唯有修德方能收人心、固国本(注:“得无”二句隐讽君失其道,故以修德为挽回之策)。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作饱含沉郁厚重的情感,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奔涌而出,全诗一气呵成,全然不受五言排律形式的束缚,尽显杜甫笔力雄健、词气豪迈的创作风范。其中第二首尤为精妙:从写景视角看,“莺入新年语”“天青风卷幔”勾勒高处远景,“花开满故枝”“草碧水通池”描绘低处近景,高低远近的搭配让画面层次分明、富于变化;从写景手法看,“莺语”以听觉描摹春之灵动,“花开”用视觉铺陈春之绚烂,视听交融使画面声色兼具;“花”“草”着意静态物象,“风”“水”以“卷”“通”勾勒动态轨迹,动静相生间尽显盎然生机。“泪点向来垂”的悲戚,源于漂泊巴蜀的困顿、国事艰危的忧虑、年华逝去的无奈与兄弟离散的愁苦。篇末两句,上句以宁静春色反衬内心焦灼,与开篇景物形成呼应;下句通过刻画翘首北望的形象,暗喻诗人心系朝廷、忧思不绝的情怀。
下一篇:唐·杜甫《奉寄高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