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bié
zhèng
liàn
xiāng
yá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róng
jiāo
chí
chái
mén
lǎo
bìng
shēn
jūn
shī
guò
niàn
bié
jīng
shén
kuò
é
méi
wǎn
tiān
gāo
xiàn
shǒu
chūn
wéi
jiù
nèi
shì
xìng
páng
rén

译文

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暮色沉沉,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逐句剖析

"戎马交驰际":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

# 戎马交驰:宝应元年,史朝义陷营州;羌、浑、奴刺陷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

"柴门老病身":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

# 老病身:杜甫自况。,柴门:指草堂。

"把君诗过日":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

# 过日:打发时光。日:一作目。,把君诗:捧着您的诗章。把:握,执。

"念此别惊神":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

# 念此别惊神:一作“念别意惊神”。惊神:神情不安。

"地阔峨眉晚":暮色沉沉,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

# 晚:一作晓,一作远。,峨眉:山名,在四川I成都市西南方,此指代作者所居的蜀地。

"天高岘首春":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

# 岘首:岘山,在湖北襄阳市东南,此指代郑炼所赴之襄阳。

"为于耆旧内":希望您回到故乡后,

# 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试觅姓庞人":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 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觅:寻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别郑炼赴襄阳》由唐代杜甫创作。此为五言律诗,以送别为题材,写于戎马交驰之际,杜甫以老病之身送别郑炼。诗中既表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借品读友人诗及“惊神”之语可见;又借峨眉与岘首景色暗示分别;还用庞德公典故寄望友人于襄阳寻觅贤才。写作上,借景抒情、用典自然。首联言背景与自身状况,颔联抒不舍,颈联衬离别愁绪,尾联表期望。该诗将个人境遇、友情与对贤才的推崇融合,具沉郁风格,展现杜甫诗歌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别郑炼赴襄阳》由杜甫所创,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当时正值战乱,杜甫年老多病,困居柴门。郑炼即将前往襄阳,杜甫与郑炼情谊深厚,平日里靠品读其诗度日。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下,面对友人的远行,杜甫既为分别而不舍,又担忧友人前路,同时也期望友人到襄阳后能在当地贤达中寻觅像庞德公般的贤才,故而写下此诗,以寄寓自己复杂的情感与殷切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在戎马交驰的战乱背景下,诗人杜甫以老病之身送别友人郑炼的情景。通过“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借“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辽阔与分隔感,暗示两人即将天各一方的离愁别绪。同时,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借庞德公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到襄阳后能寻访贤才的期望,展现出诗人在艰难时世中,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贤才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诗人选取“峨眉”与“岘首”这两个分别代表诗人所在地与友人目的地的地点,描绘出峨眉山傍晚时分广阔辽远,以及岘山春日天空高旷的景色。“地阔”“天高”营造出宏大开阔的空间感,“晚”的暮色与“春”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此景,既暗示了两人即将面临的遥远距离,分隔两地,又通过景色差异强化了离别的愁绪,借景抒情,以空间的辽阔和时间氛围的不同,烘托出内心深处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牵挂。用典:“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一句运用了庞德公的典故。庞德公是东汉末年襄阳的高士,他拒绝出仕,隐居鹿门山,是贤能隐士的代表。杜甫在此借用此典,嘱托友人郑炼到襄阳后,在当地德高望重的故老之中寻找像庞德公这样的贤才。直抒胸臆:颔联“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诗人直接表明平日里依靠诵读友人的诗作来打发时光,如今想到即将与友人分别,不禁心神惊动。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以及面对分别时内心的不舍与震惊,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强烈冲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杜甫身处社会危机四伏、个人贫病交迫且遭政治排挤的困境时,创作了这首《赠别郑炼赴襄阳》。首联打破常规,以“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将动荡的时代与自身困守柴门的老病之态并置,既倾诉着对国运的忧虑,又饱含个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颔联基于他与郑炼相似的境遇和相投的意趣,“把君诗过日”体现出二人以诗传情的深厚情谊,而“念此别惊神”直白道出离别时的揪心之痛,独特的“上三下二”诵读节奏,恰似哽咽,强化了这种不舍之情。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诗人匠心独运地将离情幻化为两个“时空并驭”的画面。上句立足当下送别的蜀地,借“地阔峨眉晚”营造出空间的寂寥与时间的伤怀;下句悬想友人未来身处襄阳,以“天高岘首春”传递别后的思念。虚实相生间,离别的愁绪绵绵无尽,“地阔”“天高”前置,更添离乱中生死未卜的悲戚。尾联“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看似劝友人寻访如庞德公般的高士,实则暗蕴诗人壮志未酬的郁闷。杜甫一生心系朝廷,此句于山林之语下,深藏其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情感复杂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承次句,五六又承三四,首句至尾联始应,尾联又承六句而下,章法与《铜瓶》诗一例。庞公隐居不出,本以世乱之故,结法全不露意,只从首句映出,极浅极深,极近极远,极平极奇,然亦因其所往之地,姑借古人以寓意耳。

明末清初学者黄生《杜诗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下一篇:唐·杜甫《重赠郑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