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shí
shào
yōng
zāi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ǎo
táng
qiàn
西
shù
lín
fēi
shuí
jiàn
yōu
xīn
bǎo
wén
sān
nián
zhì
biān
shí
yīn

译文

草堂的西边堑沟外没有树林,如果不是你,谁还能理解我内心的幽情。我久闻桤木这种树木三年就能长成大树,所以希望你能帮我把它种到溪边,让它为我带来十亩浓荫。

逐句剖析

"草堂堑西无树林":草堂的西边堑沟外没有树林,

"非子谁复见幽心":如果不是你,谁还能理解我内心的幽情。

"饱闻桤木三年大":我久闻桤木这种树木三年就能长成大树,

"与致溪边十亩阴":所以希望你能帮我把它种到溪边,让它为我带来十亩浓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当时草堂西边没有树林,杜甫希望能在那里种植桤木,以增添阴凉和美景。“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描述了草堂西边的荒凉景象,并表达了只有特定的“子”才能理解并实现诗人心中的幽雅意境。“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则通过听闻桤木生长迅速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在溪边种植桤木,形成树荫,改善环境的愿望。是一首反映杜甫对自然环境关注、对友情珍视以及对理想生活向往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草堂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杜甫在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不拐弯抹角。首句“草堂堑西无树林”直接点明了草堂西边缺乏树林的现状,为下文向何邕索取桤木栽作了铺垫。次句“非子谁复见幽心”则直接表达了杜甫对何邕的深厚情感,认为只有何邕能理解他希望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草堂环境的幽心。这种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托物言志:杜甫以桤木为引子,展开对幽居环境的向往。桤木作为一种快速生长的树木,被杜甫视为改善草堂环境、增添幽静的重要因素。通过向何十一少府邕寻求桤木栽,杜甫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更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托物起兴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寓意深远,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草堂堑西无树林”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草堂(杜甫的居所)西边的现状——没有树林。草堂作为杜甫的隐居之地,他对其环境有着深厚的情感。没有树林的草堂西边,显得空旷而缺乏生机,这也为下文杜甫向何十一少府邕寻求桤木栽作了铺垫。通过描述草堂西边的环境,杜甫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隐居生活的清幽与孤寂。“非子谁复见幽心”此句中的“非子”指的是何十一少府邕,杜甫在这里表达了对何邕的深厚情感。他认为,只有何邕才能真正理解他希望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草堂环境的幽心。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杜甫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杜甫通过此句表达了对何十一少府邕的信赖和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饱闻桤木三年大”此句中的“桤木”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树木,杜甫在这里引用了桤木的特点——三年内就能长成大树。这一特点使得桤木成为杜甫改善草堂环境、增添幽静的理想树种。通过引用桤木的特点,杜甫表达了对自然生长规律的敬畏和赞叹,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快速实现理想生活环境的期待。“与致溪边十亩阴”此句是杜甫对种植桤木后美好愿景的描绘。他希望通过种植桤木,在草堂溪边造就十亩绿荫,为隐居生活增添一份清幽与宁静。这一愿景不仅体现了杜甫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美好愿景,杜甫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魏十四侍御就弊庐相别》

下一篇:唐·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