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宿宾从劳":因为宾客仆从的劳累,所以早早地投宿,
"仲春江山丽":仲春时节,江山景色秀丽。
"飘风过无时":狂风不定时地吹过,
"舟楫敢不系":行船的人怎敢不系好船只呢?
# 敢不:一作“不敢”。
"回塘澹暮色":曲折的池塘在暮色中显得宁静而清淡,
"日没众星嘒":太阳落下后,众多星星闪烁着微光。
"缺月殊未生":残缺的月亮还远远没有升起,
"青灯死分翳":青灯的光亮微弱,仿佛即将熄灭,只留下些许光影。
"穷途多俊异":在困境中往往有许多才能出众的人,
"乱世少恩惠":在乱世之中很少有人能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关怀。
"鄙夫亦放荡":我也算是个粗鄙之人,行为放荡不羁,
"草草频卒岁":只能匆匆忙忙、潦草地一年又一年地度过。
# 卒:一作“年”。
"斯文忧患余":在经历了种种忧患之后,对文化和知识有了更深的感悟,
"圣哲垂彖系":圣人贤哲留下了经典著作和哲理。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通过描写回塘的暮色、日落星出、缺月未升以及青灯昏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漂泊的孤独感。直抒胸臆:“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批判和对有才之人遭遇困境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使情感表达直白而强烈。用典:“斯文忧患余,圣哲垂彖系。”运用了《易经》中“彖系”的典故,在经历忧患之后,诗人想到圣人贤哲留下的经典著作和哲理,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2. 分段赏析
《宿凿石浦(浦在湘潭县西)》“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点明了诗人早早投宿以及投宿的缘由。“早宿宾从劳”说明因为宾客仆从的旅途劳累,所以早早地选择了投宿。“仲春江山丽”则交代了时间是仲春时节,此时江山景色秀丽,为后文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既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又与诗人的漂泊生活形成对比。“飘风过无时,舟楫敢不系。”:描绘了自然环境和诗人的应对。“飘风过无时”写出了狂风不定时地吹过,突出了环境的不稳定和恶劣。“舟楫敢不系”则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不敢不把船系好,体现了诗人在漂泊生活中对环境的谨慎和无奈,暗示了生活的动荡不安。“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景色。“回塘澹暮色”描绘了曲折的池塘在暮色中呈现出宁静而清淡的景象,“澹”字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日没众星嘒”则写太阳落下后,众多星星闪烁,“嘒”形容星星的微光,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这一联继续描写夜晚的景象。“缺月殊未生”说的是残缺的月亮还远远没有升起,天空一片黑暗。“青灯死分翳”描绘了青灯的光亮微弱,仿佛即将熄灭,只留下些许光影。这两句诗通过对昏暗环境的描写,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之感。“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此联由景及情,抒发感慨。“穷途多俊异”指出在困境中往往有许多才能出众的人,“穷途”既指诗人自身的困境,也象征着社会的艰难处境。“乱世少恩惠”则直接批判了乱世中人们难以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关怀,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有才之人遭遇的同情。“鄙夫亦放荡,草草频卒岁。”:这一联写诗人自己的生活状态。“鄙夫亦放荡”是诗人的自谦之词,说自己也只能在这乱世中随意漂泊。“草草频卒岁”则表明诗人只能匆匆忙忙、潦草地度过一年又一年,体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生活的无奈和窘迫。“斯文忧患余,圣哲垂彖系。”:表达了诗人在忧患之后的思考。“斯文忧患余”说明在经历了种种忧患之后,诗人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圣哲垂彖系”则是指圣人贤哲留下的经典著作和哲理,诗人在困境中想到这些,希望能从其中找到慰藉和指引,体现了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