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gāo
sēng
lán
ruò
shang
dōng
wǎng
ná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ān
jiàn
shān
yuǎn
sōng
lín
lán
qiū
fēng
wǎn
lǎo
yóu
míng
zhōng
zhū
sēng
shàng
zhāi
shí
fàn
xiāng
fēng
yǐn
qíng
zhǒng
xìng
xiān
jiā
jìn
bái
fēi
nián
xiàn
huā
mén

译文

巫山已难以望见,庐山更在遥远之处,松林环绕的兰若寺,在秋风中迎来夜晚。一位老僧仍在日暮时分敲响钟声,众僧人还在乞要斋饭。香炉峰的山色隐隐映现于晴湖之中,种杏的仙家(寺院)近旁有白榆相依。高僧去年持锡杖离去时,邑中子弟啼哭不舍,不知何日才能允许我献花,成为您的门徒。

逐句剖析

"巫山不见庐山远":巫山已难以望见,庐山更在遥远之处,

"松林兰若秋风晚":松林环绕的兰若寺,在秋风中迎来夜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一位老僧仍在日暮时分敲响钟声,

"诸僧尚乞斋时饭":众僧人还在乞要斋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香炉峰的山色隐隐映现于晴湖之中,

"种杏仙家近白榆":种杏的仙家(寺院)近旁有白榆相依。

"飞锡去年啼邑子":高僧去年持锡杖离去时,邑中子弟啼哭不舍,

"献花何日许门徒":不知何日才能允许我献花,成为您的门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觉高僧兰若(和尚去冬往湖南)》是唐代杜甫创作的古诗,收录于《杜工部集》。诗围绕大觉高僧所在寺院展开,描绘寺院环境,追忆高僧离去,借景抒怀,流露出诗人特定心境。写作手法以借景抒情为主,通过对寺院景致描写,将情感融入其中,营造氛围。分段来看,诗中对寺院环境的刻画,为情感表达做铺垫,对高僧过往的追忆则深化情感。此诗鲜明体现杜甫沉郁诗风,虽未直抒强烈情感,却在景物与追忆中蕴含深沉情思,展现其诗歌创作借景抒情的高超技巧,于杜诗中别具韵味,反映出杜甫对人事变迁的细腻感触,为研究其思想情感与诗歌风格提供了独特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题材的古诗。诗中先写巫山、庐山的悠远,松林兰若的秋风晚景,再描绘寺院日暮钟声、众僧乞饭的场景,接着刻画香炉峰隐现于晴湖、种杏人家近白榆的环境,最后以“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表达对高僧离去的怀念,以及对再续师徒缘法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巫山、庐山、松林、香炉峰等景物描写,营造出清幽苍茫的氛围,寄托对高僧的怀念之情。设问:“献花何日许门徒”以设问收束,强化对高僧的思念,情感真挚强烈。细节描写:“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以寺院生活细节,展现寺院日常,增强画面真实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营造悠远阔大的意境,巫山、庐山的遥远与松林兰若的秋风晚景,勾勒出寺院的清幽环境,暗含时空的苍茫感。“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描绘寺院日常,老僧人日暮鸣钟,众僧乞饭,展现寺院生活的质朴,也流露出对高僧所在寺院的关注。“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以香炉峰隐现晴湖、种杏人家近白榆,进一步渲染寺院周边景色的清幽,暗含对高僧修行环境的想象。“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回忆高僧去年离去时邑子啼哭的场景,追问何时能再献花成为门徒,直接抒发对高僧的思念与渴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锦树行》

下一篇:唐·杜甫《宿凿石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