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飒长夏":江边的雨在漫长的夏日里急骤地下,
# 长夏:农历六月称长夏。,江:一作风。
"府中有余清":官府中仍有清凉的气息留存。
# 清:清爽。,府:节度使官署。
"我公会宾客":我在官府中宴请宾客,
# 我公:称严武。
"肃肃有异声":气氛严肃,传来特别的声音。
# 异声:谓严武治军有卓异的名声。,肃肃:严正。
"初筵阅军装":宴席开始时检阅军装,
# 初筵:宴会初始。
"罗列照广庭":整齐排列照亮宽敞的庭院。
"庭空六马入":庭院空旷,六马驾车驶入,
# 六:一作四。
"駊騀扬旗旌":马蹄声中扬起猎猎旌旗。
# 旗:一作旆。
"回回偃飞盖":旗帜像车盖一样盘旋翻卷,
# 偃飞盖:如飞盖俯仰。,回回:军旗招展貌。
"熠熠迸流星":闪光似流星迸溅。
# 熠熠:鲜明貌。
"来缠风飙急":风急吹来缠绕翻卷,
# 缠:一作冲。
"去擘山岳倾":后退时仿佛能劈开山岳,让山岳都为之倾斜。
"材归俯身尽":战士们各展才能后都低下身子结束动作,
"妙取略地平":巧妙夺取平定一方土地。
"虹霓就掌握":色彩如虹霓般的旗帜到了手中,
# 掌握:在手掌中。,虹霓:喻彩色旌旗。
"舒卷随人轻":舒卷自如随人心意。
# 舒卷:伸展与卷合。
"三州陷犬戎":三州已被西戎攻陷,
# 犬戎:指吐蕃。,三州:指松、维、保三州。地在今四川西北部的松潘、理县一带。
"但见西岭青":眼前只见西边山岭青翠。
# 西岭:岷山。
"公来练猛士":您前来训练勇猛士兵,
"欲夺天边城":想要夺取远方的城池。
# 天边城:即松、维、保三州,因地处边境,故称。
"此堂不易升":这座厅堂(指议事之地)来之不易,
# 不易升:意为责任重大。,堂:指节度使官署。
"庸蜀日已宁":蜀地如今日益安宁。
# 庸蜀:今四川奉节县(夔州),古为庸国。即巴蜀。
"吾徒且加餐":我们这些人暂且多吃饭,
# 吾徒:我等,我辈。
"休适蛮与荆":不要前往蛮夷与荆楚之地。
# 适:往,至。
"二年夏六月":上元二年夏天的六月,
"成都尹严公置酒公堂":成都尹严武在官邸摆设酒宴,
"观骑十试新旗帜":观看骑兵演练新制的旗帜。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军事纪实诗,作品借成都尹严武于公堂观骑士演练新制旗帜之事,既彰显对严武整顿军务、固边卫国之举的肯定与期许,又传递安史乱后蜀地西南边疆的动荡实况与百姓诉求,彰显杜甫“诗史”笔法中对军事、民生及国运的深切忧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句,用王粲避难荆州典故。原典出自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因东汉末战乱避祸荆州,依附刘表却不得重用,长期客居他乡,诗中流露出对异乡漂泊的孤寂与对归乡无望的怅惘。作者反用此典:王粲因荆州非故土而悲叹“不足少留”,杜甫则针对当时蜀地(曾陷吐蕃)初定、严武练兵保境的背景,劝勉友人及众人不必急于奔赴“蛮荆”(代指未完全平定的边地或动荡之地),而应珍惜当下“庸蜀日已宁”的安宁,以“且加餐”的踏实态度积极生活,暗含对局势向好的信心与共克时艰的乐观,与王粲的消极避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
3. 分段赏析
“江雨飒长夏,府中有余清。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此段由宏观背景转向具体场景,以环境描写烘托宴饮的特殊氛围。“江雨飒长夏”:夏日江雨淅沥,凉意飒爽,既点明季节特征(长夏湿热),又以雨水的清凉冲淡暑气,为宴饮增添清幽之感。“府中有余清”:“余清”既指雨后空气的清爽,亦暗喻严武治下成都暂时的安宁(与后文“三州陷犬戎”的动荡形成对比)。“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肃肃”状宴饮的庄重有序,“异声”则暗示场面的不同寻常,寻常宴饮多为娱乐,而此次宾客齐聚,实则为观看军演,故气氛严肃中暗含期待。四句由景及人,以“江雨”“清”“肃肃”等意象,构建出庄重而清爽的宴饮环境,为下文军演的壮观蓄势。“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庭空六马入,駊騀扬旗旌。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此为全诗核心段落,以细腻的笔触详细描绘骑兵演练新旗帜的全过程,通过动态描写与夸张比喻,展现军队的严整与士兵的技艺高超。“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初筵(宴席开始)时,士兵身着军装列队,铠甲旗帜在广阔庭院中闪耀。“罗列照广庭”以视觉冲击凸显军容之盛,暗示严武治军的严谨。诗人以“庭空六马入”为起点,聚焦旗帜的翻卷与骑兵的动作:“駊騀扬旗旌”:“駊騀”形容马行走时的摇晃之态,此处写战马徐行,旗帜随之前后飘动,画面生动。“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回回”状旗帜回旋,“偃”指翻卷;“熠熠”如流星闪烁,以“飞盖”(车篷)喻旗帜翻卷的弧度,以“流星”喻旗帜闪光的迅疾,将静态的旗帜写得动态十足。“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来”时旗帜缠绕狂风,似与风暴较力;“去”时旗帜翻卷如巨手擘开山岳,以夸张手法极写旗帜的力量感与气势。“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材归”指士兵技艺尽显,“俯身尽”写其专注;“妙取”赞其技巧精妙,“略地平”则形容旗帜覆盖战场、势如破竹。“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将旗帜比作彩虹,随士兵之手舒卷自如,既写旗帜的鲜艳,更喻士兵对旗帜的掌控已达“人器合一”的境界。此段以“扬”“偃”“迸”“缠”“擘”“舒卷”等动词贯穿,结合“飞盖”“流星”“风飙”“山岳”“虹霓”等比喻,将静态的旗帜演练转化为一场视听盛宴,既展现士兵的高超技艺,更侧面烘托严武治军的严明与军队的精锐。“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此段由军演的热闹转向对时局的深沉感慨,体现杜甫“诗史”的现实关怀。“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三州”指松、维、保三州(今四川西北部),已被吐蕃(“犬戎”代指)侵占;“但见西岭青”以西岭雪山(今成都西)的永恒青翠,反衬“三州”沦陷的触目惊心,山河依旧,而国土已失,空留物是人非之叹。“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公”指严武,“练猛士”呼应前文军演的场景;“天边城”即被吐蕃侵占的三州。此句既赞扬严武积极备战、意图收复失地的壮志,亦暗含对唐王朝边防空虚、失地未复的隐忧。两句由“今”(军演)溯“昔”(失地),由“盛”(军威)转“衰”(国难),情感从赞叹转为沉郁,体现杜甫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此为全诗结尾,由家国之思转向个人与友人的处境,以劝勉作结,情感深沉而含蓄。“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此堂”指严武官邸,“不易升”既指严武身居高位的不易(需兼顾军事、民生与朝廷压力),亦暗喻收复失地、安定蜀地的艰难;“庸蜀”指蜀地(古称“庸”为西南古国),“日已宁”是对严武治下蜀地渐趋安宁的期望,亦隐含对当前短暂和平的珍惜。“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吾徒”指杜甫与在座宾客(包括严武);“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努力加餐饭”,劝众人保重身体;“休适蛮与荆”(莫要去蛮、荆之地)则暗含对动荡之地的避忌,此时吐蕃侵扰蜀西,荆州等地亦因战乱动荡,“休适”既是对友人的关切,亦是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无奈(杜甫始终渴望北归长安,却因战乱受阻)。两句以“不易升”的沉重与“且加餐”的平实交织,以“休适”的劝诫收束,将家国之痛与个人之思融于家常之语,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上一篇:唐·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