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āng
cháng
xià
zhōng
yǒu
qīng
gōng
huì
bīn
yǒu
shēng
chū
yán
yuè
jūn
zhuāng
luó
liè
zhào
guǎng
广
tíng
tíng
kōng
liù
ě
yáng
jīng
huí
huí
yǎn
fēi
gài
bèng
liú
xīng
lái
chán
fēng
biāo
shān
yuè
qīng
cái
guī
shēn
jìn
miào
lüè
píng
hóng
jiù
zhǎng
shū
juǎn
suí
rén
qīng
sān
zhōu
xiàn
quǎn
róng
dàn
jiàn
西
lǐng
qīng
gōng
lái
liàn
měng
shì
duó
tiān
biān
chéng
táng
shēng
yōng
shǔ
níng
qiě
jiā
cān
xiū
shì
mán
jīng
èr
nián
xià
liù
yuè
chéng
yǐn
yán
gōng
zhì
jiǔ
gōng
táng
guān
shí
shì
xīn
zhì

译文

江边的雨在漫长的夏日里急骤地下,官府中仍有清凉的气息留存。我在官府中宴请宾客,气氛严肃,传来特别的声音。宴席开始时检阅军装,整齐排列照亮宽敞的庭院。庭院空旷,六马驾车驶入,马蹄声中扬起猎猎旌旗。旗帜像车盖一样盘旋翻卷,闪光似流星迸溅。风急吹来缠绕翻卷,后退时仿佛能劈开山岳,让山岳都为之倾斜。战士们各展才能后都低下身子结束动作,巧妙夺取平定一方土地。色彩如虹霓般的旗帜到了手中,舒卷自如随人心意。三州已被西戎攻陷,眼前只见西边山岭青翠。您前来训练勇猛士兵,想要夺取远方的城池。这座厅堂(指议事之地)来之不易,蜀地如今日益安宁。我们这些人暂且多吃饭,不要前往蛮夷与荆楚之地。上元二年夏天的六月,成都尹严武在官邸摆设酒宴,观看骑兵演练新制的旗帜。

逐句剖析

"江雨飒长夏":江边的雨在漫长的夏日里急骤地下,

# 长夏:农历六月称长夏。,江:一作风。

"府中有余清":官府中仍有清凉的气息留存。

# 清:清爽。,府:节度使官署。

"我公会宾客":我在官府中宴请宾客,

# 我公:称严武。

"肃肃有异声":气氛严肃,传来特别的声音。

# 异声:谓严武治军有卓异的名声。,肃肃:严正。

"初筵阅军装":宴席开始时检阅军装,

# 初筵:宴会初始。

"罗列照广庭":整齐排列照亮宽敞的庭院。

"庭空六马入":庭院空旷,六马驾车驶入,

# 六:一作四。

"駊騀扬旗旌":马蹄声中扬起猎猎旌旗。

# 旗:一作旆。

"回回偃飞盖":旗帜像车盖一样盘旋翻卷,

# 偃飞盖:如飞盖俯仰。,回回:军旗招展貌。

"熠熠迸流星":闪光似流星迸溅。

# 熠熠:鲜明貌。

"来缠风飙急":风急吹来缠绕翻卷,

# 缠:一作冲。

"去擘山岳倾":后退时仿佛能劈开山岳,让山岳都为之倾斜。

"材归俯身尽":战士们各展才能后都低下身子结束动作,

"妙取略地平":巧妙夺取平定一方土地。

"虹霓就掌握":色彩如虹霓般的旗帜到了手中,

# 掌握:在手掌中。,虹霓:喻彩色旌旗。

"舒卷随人轻":舒卷自如随人心意。

# 舒卷:伸展与卷合。

"三州陷犬戎":三州已被西戎攻陷,

# 犬戎:指吐蕃。,三州:指松、维、保三州。地在今四川西北部的松潘、理县一带。

"但见西岭青":眼前只见西边山岭青翠。

# 西岭:岷山。

"公来练猛士":您前来训练勇猛士兵,

"欲夺天边城":想要夺取远方的城池。

# 天边城:即松、维、保三州,因地处边境,故称。

"此堂不易升":这座厅堂(指议事之地)来之不易,

# 不易升:意为责任重大。,堂:指节度使官署。

"庸蜀日已宁":蜀地如今日益安宁。

# 庸蜀:今四川奉节县(夔州),古为庸国。即巴蜀。

"吾徒且加餐":我们这些人暂且多吃饭,

# 吾徒:我等,我辈。

"休适蛮与荆":不要前往蛮夷与荆楚之地。

# 适:往,至。

"二年夏六月":上元二年夏天的六月,

"成都尹严公置酒公堂":成都尹严武在官邸摆设酒宴,

"观骑十试新旗帜":观看骑兵演练新制的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扬旗》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创作的五言古诗,以成都尹严武在公堂观摩骑士演练新制旗帜为背景。诗中“庭空六马入,駊騀扬旗旌”等句,生动描绘骑士列队入场、旌旗飞扬的场景,展现出严整的军容风貌。“三州陷犬戎”一句直指边疆被外族侵占的危局,寄寓着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而“庸蜀日已宁”则化用《三国志》典故,既反映出蜀地在严武治理下渐趋安宁的态势,也暗含对地方稳定的欣慰。全诗以军演场景为切入点,将个人见闻与时代背景交织,尽显乱世中诗人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广德二年(764)六月创作的,当时作者在成都严武幕府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军事纪实诗,作品借成都尹严武于公堂观骑士演练新制旗帜之事,既彰显对严武整顿军务、固边卫国之举的肯定与期许,又传递安史乱后蜀地西南边疆的动荡实况与百姓诉求,彰显杜甫“诗史”笔法中对军事、民生及国运的深切忧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句,用王粲避难荆州典故。原典出自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因东汉末战乱避祸荆州,依附刘表却不得重用,长期客居他乡,诗中流露出对异乡漂泊的孤寂与对归乡无望的怅惘。作者反用此典:王粲因荆州非故土而悲叹“不足少留”,杜甫则针对当时蜀地(曾陷吐蕃)初定、严武练兵保境的背景,劝勉友人及众人不必急于奔赴“蛮荆”(代指未完全平定的边地或动荡之地),而应珍惜当下“庸蜀日已宁”的安宁,以“且加餐”的踏实态度积极生活,暗含对局势向好的信心与共克时艰的乐观,与王粲的消极避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

3. 分段赏析

“江雨飒长夏,府中有余清。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此段由宏观背景转向具体场景,以环境描写烘托宴饮的特殊氛围。“江雨飒长夏”:夏日江雨淅沥,凉意飒爽,既点明季节特征(长夏湿热),又以雨水的清凉冲淡暑气,为宴饮增添清幽之感。“府中有余清”:“余清”既指雨后空气的清爽,亦暗喻严武治下成都暂时的安宁(与后文“三州陷犬戎”的动荡形成对比)。“我公会宾客,肃肃有异声”:“肃肃”状宴饮的庄重有序,“异声”则暗示场面的不同寻常,寻常宴饮多为娱乐,而此次宾客齐聚,实则为观看军演,故气氛严肃中暗含期待。四句由景及人,以“江雨”“清”“肃肃”等意象,构建出庄重而清爽的宴饮环境,为下文军演的壮观蓄势。“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庭空六马入,駊騀扬旗旌。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此为全诗核心段落,以细腻的笔触详细描绘骑兵演练新旗帜的全过程,通过动态描写与夸张比喻,展现军队的严整与士兵的技艺高超。“初筵阅军装,罗列照广庭”:初筵(宴席开始)时,士兵身着军装列队,铠甲旗帜在广阔庭院中闪耀。“罗列照广庭”以视觉冲击凸显军容之盛,暗示严武治军的严谨。诗人以“庭空六马入”为起点,聚焦旗帜的翻卷与骑兵的动作:“駊騀扬旗旌”:“駊騀”形容马行走时的摇晃之态,此处写战马徐行,旗帜随之前后飘动,画面生动。“回回偃飞盖,熠熠迸流星”:“回回”状旗帜回旋,“偃”指翻卷;“熠熠”如流星闪烁,以“飞盖”(车篷)喻旗帜翻卷的弧度,以“流星”喻旗帜闪光的迅疾,将静态的旗帜写得动态十足。“来缠风飙急,去擘山岳倾”:“来”时旗帜缠绕狂风,似与风暴较力;“去”时旗帜翻卷如巨手擘开山岳,以夸张手法极写旗帜的力量感与气势。“材归俯身尽,妙取略地平”:“材归”指士兵技艺尽显,“俯身尽”写其专注;“妙取”赞其技巧精妙,“略地平”则形容旗帜覆盖战场、势如破竹。“虹霓就掌握,舒卷随人轻”:将旗帜比作彩虹,随士兵之手舒卷自如,既写旗帜的鲜艳,更喻士兵对旗帜的掌控已达“人器合一”的境界。此段以“扬”“偃”“迸”“缠”“擘”“舒卷”等动词贯穿,结合“飞盖”“流星”“风飙”“山岳”“虹霓”等比喻,将静态的旗帜演练转化为一场视听盛宴,既展现士兵的高超技艺,更侧面烘托严武治军的严明与军队的精锐。“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此段由军演的热闹转向对时局的深沉感慨,体现杜甫“诗史”的现实关怀。“三州陷犬戎,但见西岭青”:“三州”指松、维、保三州(今四川西北部),已被吐蕃(“犬戎”代指)侵占;“但见西岭青”以西岭雪山(今成都西)的永恒青翠,反衬“三州”沦陷的触目惊心,山河依旧,而国土已失,空留物是人非之叹。“公来练猛士,欲夺天边城”:“公”指严武,“练猛士”呼应前文军演的场景;“天边城”即被吐蕃侵占的三州。此句既赞扬严武积极备战、意图收复失地的壮志,亦暗含对唐王朝边防空虚、失地未复的隐忧。两句由“今”(军演)溯“昔”(失地),由“盛”(军威)转“衰”(国难),情感从赞叹转为沉郁,体现杜甫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此为全诗结尾,由家国之思转向个人与友人的处境,以劝勉作结,情感深沉而含蓄。“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宁”:“此堂”指严武官邸,“不易升”既指严武身居高位的不易(需兼顾军事、民生与朝廷压力),亦暗喻收复失地、安定蜀地的艰难;“庸蜀”指蜀地(古称“庸”为西南古国),“日已宁”是对严武治下蜀地渐趋安宁的期望,亦隐含对当前短暂和平的珍惜。“吾徒且加餐,休适蛮与荆”:“吾徒”指杜甫与在座宾客(包括严武);“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努力加餐饭”,劝众人保重身体;“休适蛮与荆”(莫要去蛮、荆之地)则暗含对动荡之地的避忌,此时吐蕃侵扰蜀西,荆州等地亦因战乱动荡,“休适”既是对友人的关切,亦是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无奈(杜甫始终渴望北归长安,却因战乱受阻)。两句以“不易升”的沉重与“且加餐”的平实交织,以“休适”的劝诫收束,将家国之痛与个人之思融于家常之语,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草堂》

下一篇:唐·杜甫《青丝(青丝白马,用侯景事,以比仆固怀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