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瞿塘峡":翟塘峡上,明月万里,
# 峡:一作月。,瞿塘: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春来六上弦":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 六上弦:指春季的六次上弦月。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春来:今春以来。
"时时开暗室":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
# 开:照,照亮。,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
"故故满青天":屡屡月光洒满无垠的蓝天。
# 青天:蓝天。,满:指月光洒满。,故故:屡屡。
"爽合风襟静":月光明亮清朗环绕四周,微风轻拂,风襟爽静,
# 风襟静:风襟爽静。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合:环绕,充满。,爽:明亮,谓月光明亮清朗。清爽,凉爽。
"高当泪脸悬":高悬在天空的月亮,正对着满脸泪水的人。
# 悬:指明月高悬;悬挂天空。,当:对;对着。
"南飞有乌鹊":有朝着南方飞去的乌鹊,
# 乌鹊:乌鸦。
"夜久落江边":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 落:飞落。,夜久:深夜。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歌开篇点明身处万里之外的瞿塘峡,时间是春天的六上弦之日,描绘了春夜之景。接着通过描写月光时时照亮暗室、频繁布满青天,以及月下清风与高悬的明月,展现出清冷静谧的月夜景色。又以“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借乌鹊南飞,暗示自身漂泊无依。全诗以明月起兴,将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融合,营造出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表达了诗人杜甫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同时抒发了对家乡故园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的壮阔之景,以及“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的月夜之景,将自己长期漂泊的孤独寂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借这些景色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象征:“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以南飞后疲倦落在江边的乌鹊象征自己,乌鹊急于回归却疲倦栖息,象征着诗人漂泊无依、渴望归乡却又身不由己的处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诗人开篇以“万里”勾勒出广阔的空间背景,将瞿塘峡置于宏大的天地之间,而后点明时间是春天的六上弦之日,展现出一轮孤月,既营造出开阔又寂寥的氛围,又传达出诗人作为个体在天地间的孤独寂寞,“六上弦”从时间维度暗示长期漂泊的厌倦,与后文“夜久”相呼应。“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此句围绕月亮展开,“时时”“故故”两个叠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月光频繁地照亮昏暗的屋子,且总是布满整个青天的情景,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更凸显出诗人独处陋室时,被漫天清辉环绕的凄清孤独之感。“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意为清朗,“合”为匹配,清朗的月色与微风相伴,意境或美妙或凄凉,而“高当泪脸悬”将正常语序“(月)高悬对泪脸”倒置,化被动为主动,新奇独特,强调了高悬的明月与诗人满含泪水的脸庞相对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诗人以南飞后疲倦地落在江边栖息的乌鹊自比,乌鹊急于回归却只能在江边暂歇,象征着自己漂泊无依、渴望归乡却难以实现的处境,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4. 作品点评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全诗语言清丽深婉,通过叠词运用等手法,营造出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如“时时”“故故”增强了节奏美感。诗中以明月为核心意象,情景交融,将诗人的孤独寂寞、对漂泊的厌倦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等句,语序巧妙,化被动为主动,新奇独特。“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以乌鹊自况,形象地写出诗人的颠沛流离,尽显诗歌的深沉韵味。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上一篇:唐·杜甫《奉赠王中允》
下一篇:唐·杜甫《寄岑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