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zhōu
zhōng
zhěn
shū
huái
怀
sān
shí
liù
yùn
fèng
chéng
nán
qīn
y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uān
yuán
xiū
zhì
shùn
tán
qín
shàng
cuò
xióng
míng
guǎn
yóu
shāng
bàn
xīn
shèng
xián
míng
miǎo
bìng
nián
qīn
zhōu
cháng
zhèn
píng
zǎo
jiàn
cān
wén
róng
ruò
zhòng
xuān
jīn
guó
bēi
hán
wàng
qún
yún
cǎn
suì
yīn
shuǐ
xiāng
mái
bái
fēng
àn
dié
qīng
cén
dōng
yán
zhàng
méng
méng
zhì
yín
yíng
fēi
guǐ
tán
luò
xiāo
qín
xìng
jìn
cái
mèn
chóu
lái
jīn
shēng
xiāng
shí
xiāo
sēn
huò
zūn
zhōng
yān
liú
guān
shàng
zān
qiān
jīng
wèi
tóu
wèi
liú
xīn
kuáng
zǒu
zhōng
shì
wēi
cái
xiè
suǒ
qīn
ān
sǎn
guì
wéi
chēn
chóng
chóng
chún
cùn
cùn
zhēn
āi
shāng
tóng
xìn
shù
zuò
chén
lín
shí
shǔ
mín
shān
sān
shuāng
chǔ
zhēn
tāo
péi
jǐn
zhàng
zuò
jiǔ
fàng
bái
tóu
yín
fǎn
shí
nán
wàng
chén
yīng
guò
shù
shí
jìn
zhī
jīn
chūn
cǎo
fēng
guī
hèn
yuán
huā
fèi
xún
zhuǎn
péng
yōu
qiǎo
qiǎo
xíng
yào
bìng
cén
cén
yāo
zhuī
pān
yuè
chí
wēi
dèng
lín
cuō
tuó
fān
xué
gǎn
zài
zhī
yīn
què
jiǎ
zhāng
shé
gāo
kuā
zhōu
sòng
xín
liú
hào
hàn
jùn
zhǐ
qīn
yín
chéng
kāi
qīng
sōng
yún
xún
yán
zhēng
qiàn
qiàn
jìng
qīn
qīn
lǎng
jiàn
cún
zhí
huáng
tiān
shí
zhào
lín
gōng
sūn
réng
shì
xiǎn
hóu
jǐng
wèi
shēng
qín
shū
xìn
zhōng
yuán
kuò
gān
běi
dǒu
shēn
wèi
rén
qiān
jǐng
wèn
jiǔ
zhōu
zhēn
zhàn
xuè
liú
jiù
jūn
shēng
dòng
zhì
jīn
hóng
shī
dìng
jiě
jìng
hái
rèn
jiā
shì
dān
shā
jué
chéng
zuò
lín

译文

轩辕黄帝制出的律管且把它收起来,虞舜弹过的五弦也撤下去吧。还错将雄管当作雌管吹,听到弹出变了调的琴声伤透了我半死的心。古代圣贤的名声何其邈远,羁旅他乡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船往汉阳每晚总停泊在东北的震方,湖面平阔很早就能见到报晓的参星。我苦忆京华如同马融闻笛,迎风凭眺若开王粲之襟。遥望寒空,悲故乡不见,群云惨淡,生岁暮层阴。从迷茫的雾气中露出水乡的茅屋,红叶枫林的岸后便是重叠的青山。冬天里炎方的瘴气仍然郁积不消,濛濛的细雨又总是下个不停。咚咚的鼓声,报道迎神歌舞刚开场,弓响弹落,似乎打下了土著爱烤着吃的猫头鹰。尽兴观赏刚刚忘了烦闷,谁知忽然又愁苦难禁。这主要是想到一生流离道路,眼下的景物又是这样的萧条。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却难归京。我曾为救房公廷诤忤旨,有如牵裾倞魏帝的辛毗,又像是受刘歆之子狱辞连累而投阁的扬子云。我这么奔走窜逐终将何往,微才谬承诸公所钦真令我感谢不尽。我倒安于喝不加糁子的野菜羹,你们诸位真说得上是“其人如玉,为国之琛”。我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我的哀伤同庾信一样的深沉,不草书檄却有异于陈琳。十个暑天穿的都是岷山产的葛衣,霜期三度听厌了楚户的砧声。我曾作郎官叨陪锦帐,如今已有许久没摇晃着白头自长吟。反朴还真的时代难以遇到,若能作到忘机便易“陆沉于俗”。只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回不了家,最好让萋萋春草将思归的愁恨封闭起来,可是来到湖南,又“多忧污桃源”,寻不到栖遁之地。这就只得像转蓬般四处飘零,沿途还须服药行散,却没法减轻沉重的病情。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殇的幼女,真想到邓林中去寻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过世途的艰险。可笑我邯郸学步拙于随俗,最感激诸公对我的知遇之恩。你们借来苏秦、张仪三寸不朽之舌,过高地夸奖我是天子剑上的周宋之镡。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汗无涯,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惟愿皇天后地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蜀将割据,仿佛公孙述仍在恃险,杨子琳受赂而还,当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洛阳久无信来,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客居使人畏惧,入乡问禁随俗,到处可忧。战火兵乱依旧,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将死途中,像许靖的远去交州,这已非我的体力所能胜任。若论家事,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思想起来,不觉泪如雨下。

逐句剖析

"轩辕休制律":轩辕黄帝制出的律管且把它收起来,

# 轩辕休制律:轩辕即黄帝,相传黄帝曾制律以调八方之风。《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风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虞舜罢弹琴":虞舜弹过的五弦也撤下去吧。

# 虞舜罢弹琴:《礼记·乐记》载,虞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尚错雄鸣管":还错将雄管当作雌管吹,

"犹伤半死心":听到弹出变了调的琴声伤透了我半死的心。

# 半死心:四句言风疾,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折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这里诗人是以半死桐犹能制琴发音来形容自己临终写作此诗的心情。

"圣贤名古邈":古代圣贤的名声何其邈远,

# 圣贤:指轩辕、虞舜。

"羁旅病年侵":羁旅他乡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

"舟泊常依震":船往汉阳每晚总停泊在东北的震方,

# 震:卦名,代表东方。,依:瞻依,仰望。

"湖平早见参":湖面平阔很早就能见到报晓的参星。

# 参:星宿名,即猎户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是冬夜最亮的星座。,早:一作“半”。

"如闻马融笛":我苦忆京华如同马融闻笛,

# 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才高学博,曾著《长笛赋》,其序云:“有洛客舍逆旅吹笛……融去京师逾年,暂闻其悲。”

"若倚仲宣襟":迎风凭眺若开王粲之襟。

# 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其名篇《登楼赋》中有“人情同于怀土兮”、“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之句。

"故国悲寒望":遥望寒空,悲故乡不见,

"群云惨岁阴":群云惨淡,生岁暮层阴。

# 岁阴:岁晚,秋冬为阴。

"水乡霾白屋":从迷茫的雾气中露出水乡的茅屋,

# 屋:一作“蜃”。

"枫岸叠青岑":红叶枫林的岸后便是重叠的青山。

# 青岑:青山。,叠:一作“垒”。

"郁郁冬炎瘴":冬天里炎方的瘴气仍然郁积不消,

"濛濛雨滞淫":濛濛的细雨又总是下个不停。

# 滞淫:细雨连绵。

"鼓迎非祭鬼":咚咚的鼓声,报道迎神歌舞刚开场,

# 非祭鬼:指当地的淫祀之风。非,一作“方”。

"弹落似鸮禽":弓响弹落,似乎打下了土著爱烤着吃的猫头鹰。

# 似鸮禽:即猫头麼。贾谊曾在长沙见猫头鹰,感到不祥,遂作《鵩鸟赋》。这里诗人是因见土人捕获鵩鸟而兴不祥之预感。

"兴尽才无闷":尽兴观赏刚刚忘了烦闷,

"愁来遽不禁":谁知忽然又愁苦难禁。

# 遽:急,快。

"生涯相汩没":这主要是想到一生流离道路,

# 汩没:沉沦。

"时物自萧森":眼下的景物又是这样的萧条。

# 自:一作“正”。

"疑惑尊中弩":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

# 尊中弩:弩影。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形如虵。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虵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虵,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

"淹留冠上簪":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却难归京。

# 冠上簪:即朝簪,指代自己的官职。

"牵裾惊魏帝":我曾为救房公廷诤忤旨,有如牵裾倞魏帝的辛毗,

# 牵裾惊魏帝:用辛毗谏曹丕的典故。辛毗,字佐治,颍川人,是三国时一位有胆识的谋士。初事袁绍父子,后归曹操,很受器重。辛毗为人刚正,能犯颜直谏。

"投阁为刘歆":又像是受刘歆之子狱辞连累而投阁的扬子云。

# 投阁为刘歆:用扬雄事。《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字子云,博学多オ,曾教弟子刘棻作奇字。王莽时,刘棻因献符命得罪,雄受牵连。当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从天禄阁上“自投下,几死。”刘歆,为刘棻之父,扬雄投阁,乃为刘棻,大概杜甫此处是为了趁韵,而在诗中将刘棻改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我这么奔走窜逐终将何往,

"微才谢所钦":微才谬承诸公所钦真令我感谢不尽。

# 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语,指朝贵。

"吾安藜不糁":我倒安于喝不加糁子的野菜羹,

# 糁:以米和羹。

"汝贵玉为琛":你们诸位真说得上是“其人如玉,为国之琛”。

# 琛:宝玉。

"乌几重重缚":我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

"鹑衣寸寸针":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

# 鹑衣:形容衣服的破烂不堪。鹑是小鸟之名,其尾短秃。

"哀伤同庾信":我的哀伤同庾信一样的深沉,

# 庾信:字子山,初仕南朝,后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被迫身仕北朝,官至骠骑大将军。信虽位高,常怀南朝,曾作《哀江南赋》,中云:“天意人事,可为凄怆伤心者矣。”

"述作异陈琳":不草书檄却有异于陈琳。

# 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后归袁绍,当时为袁绍作讨曹操檄文,曹操读后,风疾豁然而愈。

"十暑岷山葛":十个暑天穿的都是岷山产的葛衣,

# 岷山:代指蜀地。

"三霜楚户砧":霜期三度听厌了楚户的砧声。

# 砧:捣衣石。

"叨陪锦帐座":我曾作郎官叨陪锦帐,

"久放白头吟":如今已有许久没摇晃着白头自长吟。

"反朴时难遇":反朴还真的时代难以遇到,

"忘机陆易沉":若能作到忘机便易“陆沉于俗”。

# 陆易沈:典出《庄子·则阳》“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极言困窘之情,典出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枝,每食不过数粒。乃是申明自己没有接受过非分之财。“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遂不受。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无效。

"应过数粒食":只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

# 数粒食:极言困窘之情,典出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枝,每食不过数粒。”

"得近四知金":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

# 四知金:乃是申明自己没有接受过非分之财。《后汉书·杨震传》载昌邑令王密夜怀十斤金遗杨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遂不受。

"春草封归恨":回不了家,最好让萋萋春草将思归的愁恨封闭起来,

"源花费独寻":可是来到湖南,又“多忧污桃源”,寻不到栖遁之地。

"转蓬忧悄悄":这就只得像转蓬般四处飘零,

"行药病涔涔":沿途还须服药行散,却没法减轻沉重的病情。

# 涔涔: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无效。

"瘗夭追潘岳":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殇的幼女,

# 瘗夭追潘岳:是悲痛自己的小女在旅途中夭亡。西晋诗人潘岳,在往长安途中,小女儿生数月夭亡。其《西征赋》云:“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瘗,埋葬。

"持危觅邓林":真想到邓林中去寻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过世途的艰险。

# 邓林:用夸父逐日之典。《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持危:即行走不便。

"蹉跎翻学步":可笑我邯郸学步拙于随俗,

"感激在知音":最感激诸公对我的知遇之恩。

"却假苏张舌":你们借来苏秦、张仪三寸不朽之舌,

# 苏张舌:指苏秦、张仪的辩才。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二人均辩才无碍,这里借指湖南亲友。

"高夸周宋镡":过高地夸奖我是天子剑上的周宋之镡。

# 周宋镡:本指天子之剑,这里指湖南亲友对自己的称许。镡,剑鼻。《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铗。”

"纳流迷浩汗":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汗无涯,

# 浩汗:水大貌。

"峻址得嵚崟":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

# 嵚崟:山高貌。

"城府开清旭":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

"松筠起碧浔":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

# 筠:一作“篁”。

"披颜争倩倩":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

# 倩倩:形容笑容。

"逸足竞骎骎":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

# 骎骎:奔驰貌。,逸足:即良马,是美称幕府诸公才华出众。

"朗鉴存愚直":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

# 愚直:是作者自称。,朗鉴:明亮的镜子,喻湖南亲友的见识高超。

"皇天实照临":惟愿皇天后地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

"公孙仍恃险":蜀将割据,仿佛公孙述仍在恃险,

# 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因蜀中地形险要,故曰“恃险”。这里指那些割据不臣的藩镇势力。

"侯景未生擒":杨子琳受赂而还,当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

# 侯景:南朝梁叛将,曾破建康,围梁武帝萧衍于台城,使之饿死,并自立为汉王,到处烧杀掳掠,后兵败被杀。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

"书信中原阔":洛阳久无信来,

"干戈北斗深":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

# 北斗:指朝廷所在地长安。

"畏人千里井":客居使人畏惧,

# 千里井:《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丁晏注:“乃为常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复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唾也。”后因以比喻念旧不忘。

"问俗九州箴":入乡问禁随俗,到处可忧。

# 问俗:见《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九州箴:见《汉书·扬雄传》:“(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注引晋灼曰:“九州之箴也。”古代中国有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可见漂泊异地之频繁与艰辛。

"战血流依旧":战火兵乱依旧,

"军声动至今":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

"葛洪尸定解":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将死途中,

# 葛洪尸定解:以“尸定解”喻自己绝无生理。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曾在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其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威以为尸解得仙。

"许靖力还任":像许靖的远去交州,这已非我的体力所能胜任。

# 还:一作“难”。,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许靖)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怛,皆有效事。”

"家事丹砂诀":若论家事,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

# 丹砂诀:指成仙之方。

"无成涕作霖":思想起来,不觉泪如雨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排律。作者在诗中首先叙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顾了半生颠沛流离之苦,并向亲友托咐了后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凄切动人的家国之忧。全诗结构层次清晰,依照标题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风疾舟中、伏枕抒怀、家国伤痛以及奉呈湖南亲友,每一层都紧扣忧苦的基调,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诗人的忧思愁苦,气势沉雄,艺术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寒冬,时年五十九岁的杜甫携家眷八口,自潭州(今长沙)乘舟北赴岳阳。舟行至洞庭湖水域时,诗人多年罹患的风痹症骤然加剧,导致半身不遂,只得伏卧舟中。面对浩渺洞庭与日渐衰朽的躯体,这位饱经离乱的诗人将半生漂泊之痛、家国破碎之悲凝聚为三十六韵长诗,寄呈给湖南的亲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绝笔诗。作者在诗中叙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顾了半生颠沛流离之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充满着家国之忧。全诗紧扣忧苦这个基调,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诗人的忧思愁苦。

2. 写作手法

比喻:“如闻马融笛”喻风疾引发的耳鸣如笛声不绝,凸显听觉紊乱之苦;“若倚仲宣襟”‌借其迎风颤立的姿态,形容病中身体失控的颤抖,生动描绘了病中身体不受控制颤抖的痛苦状态。情景交融:“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诗人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心境本就抑郁难平,又恰逢万物凋零的寒冬时节。当他从船上眺望洞庭湖畔的景色时,目之所及尽是令人伤感的景象:天空中阴沉的寒云,岸边破败的茅草屋,如浓雾般弥漫的瘴气,连绵不断的凄冷细雨,还有祭祀亡魂的鼓声和被击落的猫头鹰发出的哀鸣。这些景物无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使诗人本就沉重的心情更加愁苦不堪。用典:本诗多处用典,贴切无痕,如“轩辕休制律”句,典出自《汉书·律历志》:传说黄帝使泠沦取竹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制十二筩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十二律定。杜甫用此典,是因自己身患风疾,借黄帝制律之事,感慨自身病痛,暗指世道不太平,连圣贤的律管都失去了作用。反衬:以乐衬苦,“蹉跎翻学步”表面看似轻描淡写,但当与“转蓬忧悄悄”四句诗形成对照时,其内在的沉重感便愈发凸显。这种以轻松反衬沉重的艺术手法,通过前后诗句的强烈反差,将情感表达得格外深刻有力,达到了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开篇从“轩辕休制律”到“时物正萧森”,直接切入主题,描写诗人患病时的痛苦感受。前四句生动地刻画了病痛对精神世界的摧残。明代学者王嗣奭评价这四句是“愤激之语”,清代杨伦则称赞其“起笔不凡”。现代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解释道:这四句要整体来看,第三句解释第一句,第四句解释第二句。开头看似离奇,实则紧扣风疾主题。传说黄帝制作音律来调和八方之风,舜帝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歌》(歌词说“温暖的南风啊,可以消除百姓的愁怨”),可如今我却饱受头痛折磨,这岂不是说明他们的音律有误、琴曲有错吗?既然如此,干脆不要制律、不要弹琴了。这种看似荒唐的埋怨,恰恰反映出风疾给杜甫带来的巨大痛苦。这四句生动展现了诗人在长期病痛折磨下产生的愤懑情绪,甚至有些神志不清。“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两句,用东汉马融吹笛的典故比喻耳鸣症状,借三国王粲登楼迎风的典故形容病中颤抖。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又恰逢寒冷的冬季,诗人从船上眺望洞庭湖畔的景色:天上阴沉沉的云朵、岸边破旧的茅草屋、湖面升腾的瘴气、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祭祀的鼓声、被击落的猫头鹰的哀鸣,这一切都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让诗人倍感凄凉。“生涯相汩没,时物正萧森”两句,正是这种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病痛与萧瑟的冬景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烘托病苦的心情,使痛苦之情显得更加深刻。第二段从“疑惑尊中弩”到“得近四知金”,承接前文病痛描写,转入对漂泊生涯的沉痛追忆。开篇“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两句,化用“杯弓蛇影”的典故,生动刻画了诗人因政治迫害而产生的惊惧心理。这里暗指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而遭贬谪后,始终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物质生活的困顿更令人心酸:每日以野菜充饥,使用的乌皮书案破旧不堪,衣衫褴褛补丁摞补丁。在巴蜀十年的寄人篱下和荆楚三年的辗转流离中,虽偶得地方官员接济,得以“陪侍锦帐”,但终究难以真正融入。生活的重压让诗人只能像庾信那样抒发亡国之痛,而无法如陈琳般写出激昂文字。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仍保持着高尚气节,“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两句,彰显其宁可清贫度日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这段文字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既包含对权贵的讽刺(“微才谢所钦”暗讽当朝者不识人才,“汝贵玉为琛”讥其重财轻德),又流露出进退维谷的无奈(“反朴时难遇”慨叹返璞归真之难,“忘机陆易沉”暗喻与世无争反易遭祸),字里行间涌动着难以平复的愤懑之情。第三段从“春草封归恨”到“皇天实照临”的诗句,展现了杜甫晚年漂泊湖南时复杂的心绪。开篇“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两句,以春草滋生喻归乡之愿难偿,借桃花源典故写栖身之所难觅。大历三年(768)春,诗人出三峡至江陵,本欲北返巩县故里,却因战乱阻隔、贫病交加而不得不继续南下,在湖湘一带辗转流离。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浸透着无家可归的深切悲凉。在“转蓬忧悄悄”四句中,诗人连用三个典故:以飞转的蓬草自比漂泊无定,用潘岳悼亡的典故暗指丧子之痛(“瘗夭追潘岳”),借邓林手杖的意象(“持危觅邓林”)表达对亲友扶持的渴求。这些诗句如实记录了诗人当时贫病交迫、丧子失怙的悲惨境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如此困境中,杜甫仍保持着对人情温暖的感念。他形容亲友的恩情如“三江五湖”般浩瀚,似“崇山峻岭”般崇高,这些比喻虽显夸张,却真切反映了诗人对雪中送炭的珍视。陈贻焮先生在《杜甫评传》中精辟指出:这些感激文字表面热情洋溢,实则暗含酸楚。当我们读到“城府开朝旭,松筠散晓阴”这样明快的诗句时,不应忽视背后那个“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憔悴身影。诗中“蹉跎翻学步”等看似自嘲的轻松笔调,与“行药病涔涔”的沉重描述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欲扬先抑的笔法,使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笑中含泪的悲怆。第四段从“公孙仍恃险”开始,诗人将笔锋一转,既感叹战乱不休,又哀伤自己可能客死他乡的命运,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悲苦。这段文字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多重含义。诗人用“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样的诗句,直指当时藩镇割据、战火连年的社会现实。正是这样的乱世,让百姓流离失所,也让诗人自己不得不漂泊异乡。与此同时,“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等句,则写出了诗人与故乡音信断绝、归期渺茫的凄凉处境。最让人心碎的是最后四句:“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诗人在这里倾吐着血泪:我已经病弱到极点,就像晋代的葛洪那样注定要离世,再也没有能力像汉末的许靖那样带着家人逃难;家里的生计就像空有炼丹的方子却炼不出金子一样,完全无法维持,想到这里怎能不泪如雨下!这是诗人在向亲友托付后事,希望在自己死后,他们能够照顾自己的家人。这样发自肺腑的哀鸣,读来令人心酸不已。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临终前仍牵挂家人的慈父,更是一位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心系国家的爱国诗人。这首绝笔诗,凝聚了杜甫一生的精神追求,正如范曾先生所说,它既是“烈士歌”,又是“哀生赋”。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必将永远流传下去,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采用五言排律形式创作的长诗。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五言排律是官方认可的正规诗体,杜甫在穷困潦倒之际选择这种诗体寄赠亲友,既体现了对收信人的尊重,也显示出郑重其事的态度。不过,五言排律的创作要求极为严格:除开头和结尾的两联外,中间所有诗句都必须对仗工整,还要恰当运用典故。这首诗是写给亲友的书信体诗作,所以语言亲切自然,如同闲话家常,读来娓娓动听。诗的开篇两句“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本可不拘对仗,但杜甫却写得对偶精妙,一开始就展现出严谨的格律之美。在整首诗严整的格律中,又穿插着“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这样的流水对,使诗句在工整中又显灵动,避免了呆板之弊。诗中用典虽多,却毫无堆砌之感。正如黄庭坚所言,杜甫的诗作字字有来历。这些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明用暗引,自然天成,就像把盐溶入水中,饮之方知咸味,这正是王骥德在《曲律》中所推崇的高妙境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深厚学养。他既能严格遵守格律要求,又能在规范中寻求变化;既能大量用典,又能不着痕迹。这种高超的艺术造诣,不仅展现了诗人非凡的才华,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来四句愤激语,而“犹伤半死心”更痛。……“群云惨岁阴”,“群云”创语。

明王嗣奭《杜臆》

# 絮絮叨叨,纯是老人病惫时,追思历历、寄谢种种情状;然细寻之,条理仍复楚楚。……公诗本苦多乐少,然未有苦至此者。竟是一篇绝命词。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惕庵云:此亦杜集大文章,曾子易箦之词,留守渡河之志。发端奇警(“轩辕”二句下)。陆放翁《临终示儿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务观生平学杜,其忠爱乃有嗣音。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