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èn
chéng
zhǔ
簿
yóu
nán
chí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qiū
shuǐ
tōng
gōu
chéng
jìn
xiǎo
chuán
wǎn
liáng
kàn
sēn
luàn
míng
chán
líng
shú
jīng
shí
huāng
yuè
tiān
chén
zhāo
jiàng
bái
yáo
jiù
qīng
zhān

译文

秋水通连起沟沟渠渠,在城的一角我们放船游览。时当傍晚,天气凉爽,百姓们在水边洗马,茂密的树林中蝉声响成一片。秋雨过后,水下的菱角已经成熟,时当八月,水边的野草也已荒残。明天早晨就是白露,我不禁忆起谣远故乡的旧青毡。

逐句剖析

"秋水通沟洫":秋水通连起沟沟渠渠,

# 沟洫:田间水道。洫:田间的水道。

"城隅进小船":在城的一角我们放船游览。

# 进:一作集。,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

"晚凉看洗马":时当傍晚,天气凉爽,百姓们在水边洗马,

"森木乱鸣蝉":茂密的树林中蝉声响成一片。

"菱熟经时雨":秋雨过后,水下的菱角已经成熟,

# 时:一作旬。

"蒲荒八月天":时当八月,水边的野草也已荒残。

"晨朝降白露":明天早晨就是白露,

"遥忆旧青毡":我不禁忆起谣远故乡的旧青毡。

# 旧青毡:《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室盗物都尽。青毡:据《晋书·王献之传》载,王献之夜卧书斋,有小偷入室行窃。献之发觉后说:别的东西尽可拿走,只有青毡是我家旧物,应该留下。群偷吓跑。后以“青毡”指代儒者故家旧物。白露节后,天气变凉,故有青毡之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之手,体裁为五言律诗。彼时杜甫正于齐赵之地漫游,在这段时光里,他的生活满是愉悦。这首诗便是其快意游赏、与友惬意往来的生动记录。诗中笔触细腻地勾勒出白露节前夕南池独有的秋色景致,于写景叙事之中,巧妙融入了悠悠思乡之情,读来令人心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至开元二十八年(740)间,彼时杜甫正于齐赵一带漫游。诗里记录了他与友人欢快同游的经历,将游玩时的愉悦及惬意交往的点滴留存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纪游怀乡题材。诗中描绘杜甫在齐赵漫游时,与友人于白露节前同游南池的情景。通过展现静谧又纷乱、繁闹且萧索的秋景,营造出独特氛围,在景物对比中尽显悲秋之感,借“青毡故物”典故抒发恋旧怀乡之情,生动传达出秋景特色与诗人情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南池秋天之景抒发思乡感怀之情。以动衬静:借“森木乱鸣蝉”里蝉鸣这一动景,衬托山林静谧,更凸显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晚凉看洗马”中,洗马动态与晚凉静态氛围相衬,动静交织,增添诗歌画面变化。用典:“遥忆旧青毡”化用《晋书·王献之传》“青毡故物”典故,以青毡象征故园旧物,含蓄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游玩地点与方式,以简洁笔触勾勒出秋水通渠、小船入城隅的画面。颔联通过“晚凉”“洗马”“森木”“鸣蝉”等意象,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颈联“菱熟”“蒲荒”描绘出秋天南池植物的状态,暗示季节特征,也流露出一丝荒芜之感。尾联由眼前的白露联想到旧时青毡,景中含情,委婉地表达出思乡之情,使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极为出彩,能让读者鲜活地感知到澄澈的秋水、傍晚泛舟的欢畅、城边萧疏的景致,以及因季节更迭而生的悠悠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山寺》

下一篇:唐·杜甫《幽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