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根石壁":荒野中的古寺扎根于石壁之间,
# 根:一作限。
"诸龛遍崔嵬":众多佛龛高耸入云。
"前佛不复辨":前代的佛像已难以分辨,
"百身一莓苔":全身都布满了莓苔。
"虽有古殿存":虽还有古殿留存,
# 虽:一作惟。
"世尊亦尘埃":但释迦牟尼佛像已蒙尘积垢。
"如闻龙象泣":好像听到护法神在哭泣,
"足令信者哀":足以令信徒心伤。
"使君骑紫马":章留后骑着紫骝马,
"捧拥从西来":前呼后拥自西而来。
"树羽静千里":仪仗中的羽葆静立千里,
"临江久裴回":他在江边长时间地徘徊。
"山僧衣蓝缕":山中僧人衣衫褴褛,
"告诉栋梁摧":哭诉寺院栋梁已断。
"公为顾宾徒":使君转过身来,招呼随从们,
# 宾徒:一作兵从。徒:一作从。,顾:一作领。
"咄嗟檀施开":立刻下令慷慨布施。
"吾知多罗树":我知道多罗树,
"却倚莲华台":它却倚靠在莲花座上。
"诸天必欢喜":诸天神佛必将欢喜,
"鬼物无嫌猜":妖魔鬼怪也不再猜忌。
"以兹抚士卒":以此安抚士卒,
"孰曰非周才":谁说这不是周全的才能呢。
"穷子失净处":我这个贫穷的人不懂得佛道的玄机,
"高人忧祸胎":有智慧的人担忧灾祸的根源。
"岁晏风破肉":岁末寒风如刀割肉,
"荒林寒可回":荒林寒冷,该回去了。
"思量入道苦":思考进入佛道修行的艰难困苦,
# 入:一作人。
"自哂同婴孩":自嘲如婴儿般不懂世事。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野寺根石壁,诸龛遍崔嵬”,“野寺”点明山寺偏远荒僻,“根石壁”写出它紧贴石壁而建的险峻;“诸龛”指众多佛龛,“遍崔嵬”形容佛龛高耸,开篇便勾勒出山寺依山而建、孤寂高峻的整体面貌。“前佛不复辨,百身一莓苔”,“不复辨”写前代佛像因岁月侵蚀已模糊难认;“百身”极言佛像之多,“一莓苔”则以满布苔藓的细节,突出佛像残破、无人修缮的荒凉,暗含对佛事衰微的感慨。“虽有古殿存,世尊亦尘埃”,“虽有”转折,古殿虽在,但“世尊”(佛像)已落满尘埃,以“存”与“尘”的对比,强化山寺虽存却破败的现实,凄凉之感更甚。“如闻龙象泣,足令信者哀”,“如闻”是想象之景,龙象本是佛教神兽,此处“泣”赋予其哀戚之情;信徒听其哀鸣更觉心酸,从视觉转向听觉,以虚写补充山寺的萧瑟,情感层次更丰富。“使君骑紫马,捧拥从西来”,“骑紫马”“捧拥”描绘章留后(使君)出行时的威严仪仗,前呼后拥的场面与前文山寺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同游的核心人物。“树羽静千里,临江久裴回”,“树羽”指仪仗上鸟羽装饰的旗帜,“静千里”形容旗帜绵延寂静;“临江久裴回”写使君在江边长久徘徊,动作细节刻画其观察山寺时的专注,画面更生动。“山僧衣蓝缕,告诉栋梁摧”,“衣蓝缕”直接描写山僧衣衫破旧,显其贫困;“告诉栋梁摧”借山僧之口诉说庙宇栋梁坍塌的困境,以人物对话传递山寺的艰难处境,为后文施舍做铺垫。“公为顾宾徒,咄嗟檀施开”,“顾宾徒”是使君回头示意随从,“咄嗟”形容动作迅速,“檀施开”即打开财物施舍;连续动作描写,展现使君从观察到施助的果断,体现其仁心。“吾知多罗树,却倚莲华台”,“多罗树”“莲华台”均为佛教圣树与莲花台,诗人由此联想到佛国的庄严清净,以虚景对比现实山寺的残破,暗含对佛道纯净之境的向往。“诸天必欢喜,鬼物无嫌猜”,“诸天”指天上诸神,“鬼物”指世间精怪,“欢喜”“无嫌猜”想象佛国中万物和谐;进一步用佛教意象渲染慈悲之境,为后文议论做情感蓄势。“以兹抚士卒,孰曰非周才”,“以兹”指用佛家的慈悲心,“抚士卒”即安抚士兵;诗人认为若以慈悲待兵,便是周全之才,将佛道思想引申到治军之道,隐含对使君的肯定。“穷子失净处,高人忧祸胎”,“穷子”是诗人自喻,“失净处”指不懂佛道玄机;“高人”指智者,“忧祸胎”担忧灾祸潜伏;此句自嘲愚钝,暗含对世事无常的隐忧,情感含蓄深沉。“岁晏风破肉,荒林寒可回”,“岁晏”点明岁暮时分,“风破肉”形容寒风刺骨,“荒林寒可回”写荒林寒冷需折返;以景结情,用岁暮寒风的凛冽烘托山寺的凄凉,呼应开篇的荒僻氛围。“思量入道苦,自哂同婴孩”,“思量”是反思,“入道苦”指修行佛道的艰难;“自哂”即自嘲,“婴孩”比喻幼稚无知;结尾收束于自我调侃,暗含对佛道理解的浅薄,情感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杜甫《忆幼子》
下一篇:唐·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