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主窥吴幸三峡":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
# 窥:一作:征。,蜀主:指刘备。
"崩年亦在永安宫":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 永安宫: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翠华想像空山里":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
# 空:一作寒。
"玉殿虚无野寺中":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水鹤":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
"岁时伏腊走村翁":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武侯祠屋常邻近":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吴若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吴若编辑的版本将其记作《咏怀》一篇、《古迹》四首。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描绘了蜀主刘备为了窥伺东吴而前往三峡,最终驾崩于永安宫的历史事件,以及如今永安宫的荒凉破败之景,想象了往昔翠华仪仗在空山中的场景,展现了古庙中杉松上有鹤巢居,每逢岁时伏腊村翁前来祭祀的画面,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营造出一种深沉、凝重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的追怀,同时也隐晦地流露出自身怀才不遇的落寞。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一句,“翠华想像空山里”是诗人想象中刘备当年出行时的盛大仪仗,属于虚写;“玉殿虚无野寺中”则是眼前看到的永安宫如今只剩下野寺的荒凉景象,是实写。通过虚实结合,形成今昔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借古讽今:杜甫借刘备、诸葛亮君臣的故事,表面上是在写历史,实则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境遇,委婉地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能任用贤才的不满,以及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情。对比:诗中以刘备昔日的辉煌与如今永安宫的破败进行对比,“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写刘备当年的壮举,“玉殿虚无野寺中”写如今的荒凉,鲜明的对比,强调了时光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
3. 分段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一诗首联直陈刘备为窥吴亲临三峡且崩于永安宫的史实,以往昔意气与最终结局的反差奠定深沉叹惋基调。颔联虚写想象中刘备仪仗穿行空山的宏大场景,实写如今玉殿化为野寺的荒凉,强烈展现岁月变迁。颈联描绘古庙杉松栖鹤的清幽寂静与岁时村翁祭祀的动态画面,既显落寞又表百姓对刘备的铭记。尾联由永安宫延伸至邻近武侯祠,强调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受祭,表达对其君臣关系的赞美及自身渴望遇明主的心愿,全诗层层递进,借古迹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个人情怀。
4. 作品点评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写作特色鲜明。杜甫以精湛笔触,借刘备史实与永安宫今昔景象,运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生动展现历史沧桑,其对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描绘,借古喻今,表达自身抱负,反映时代文人对历史与自身境遇的思索。全诗浑然一体,借古迹抒怀,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英雄的追怀及个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完美融合。
# 咏先主祠。而所以怀之,重其君臣之相契也。幸三峡而崩永安,直述而悲愤自见。
明王嗣奭《杜臆》
# “古庙”二句,就事指点,以寓哀寂。山谷《樊侯庙》所出。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此诗似无咏怀意,然俯仰中有无限感慨。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