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shí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yún
jiē
kūn
lún
cén
cén
sài
fán
qiāng
tóng
kàn
wèi
shuǐ
shǐ
使
xiàng
yuán
yān
huǒ
jūn
zhōng
niú
yáng
lǐng
shàng
cūn
suǒ
qiū
cǎo
jìng
zhèng
xiǎo
péng
mén

译文

云气与昆仑山相连,边塞的雨纷纷扬扬下得繁多。羌族儿童看着渭水,使者向着黄河源头进发。军队营帐中升起烟火,牛羊游处是岭上的荒村。我居住的地方秋草洁净,正关闭着小小的蓬门。

逐句剖析

"云气接昆仑":云气与昆仑山相连,

"涔涔塞雨繁":边塞的雨纷纷扬扬下得繁多。

# 涔涔:雨不止貌。

"羌童看渭水":羌族儿童看着渭水,

"使客向河源":使者向着黄河源头进发。

# 向:一作尚。,使:一作估。

"烟火军中幕":军队营帐中升起烟火,

"牛羊岭上村":牛羊游处是岭上的荒村。

"所居秋草净":我居住的地方秋草洁净,

"正闭小蓬门":正关闭着小小的蓬门。

#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秦州的秋日景象,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诗中通过描写云气、塞雨、羌童、使客、军营、村庄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带有边塞特色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闲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期间创作的鸿篇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毅然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踏上“因人作远游”的艰辛旅程。自长安启程,首站抵达秦州。在此期间,他以五言律诗为载体,创作二十首诗作,或描摹当地山川形胜,或抒发伤时忧国之情,或倾诉个人身世之叹,统名为“秦州杂诗”。从组诗末首收尾两句推断,这些诗篇兼具书信功能,或为寄赠昔日朝中同僚而作。 彼时正值“安史之乱”第五年,尽管李唐王朝名义上收复失地,然而黄河南北仍沦陷于叛军铁蹄之下,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西北边境战云密布,加之关辅饥荒肆虐,举国上下民不聊生。曾以左拾遗身份短暂任职京官的杜甫,毅然弃职西行,携家眷流寓秦州。这段艰难岁月里,他笔耕不辍,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等诸多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诗人开篇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秦州的云气仿佛与遥远的昆仑山相接,塞雨纷纷扬扬下个不停。此联从大处着笔,为全诗奠定了雄浑而略带压抑的基调,展现出秦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颔联:“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镜头转向人物,描绘了当地的生活场景。羌族儿童在观看渭水,而使者正向着河源进发。一静一动,通过对不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出秦州的地域特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此地的交通与往来。颈联:“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继续描绘秦州的景象。军中营帐升起烟火,岭上的村落里有牛羊活动。这两句将军事与民生场景并置,表现出秦州在边塞环境下的生活风貌,既有军事的存在,又有乡村的宁静与生机。尾联:“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诗人将视角拉回自身,描写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秋草洁净,自己正紧闭着小蓬门。此联营造出一种宁静、孤寂的氛围,与前文的宏大场景形成对比,透露出诗人在秦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与些许孤寂,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悠然的韵味。

2. 作品点评

杜甫诗歌向以语言精警著称,其艺术特色首先体现于用字的凝练精准,其次见于造句的奇妙精巧,更有语意的正话反说,于委婉曲折中蕴含深长韵味。组诗二十首均以五律为体,篇间脉络紧密相连,显然是对其长安十年间联章组诗形式的进一步革新与升华,足见其作为杜诗精华的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下一篇:唐·杜甫《寄薛三郎中(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