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山郭静朝晖":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
"一日江楼坐翠微":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 翠微:青山。,一日:一作“日日”,一作“百处”。
"信宿渔人还泛泛":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
# 信宿:再宿。
"清秋燕子故飞飞":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 清:一作“新”。
"匡衡抗疏功名薄":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
# 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匡衡:字雅圭,汉朝人。
"刘向传经心事违":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 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同学少年多不贱":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
# 多:一作“都”。
"五陵衣马自轻肥":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 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衣:一作“裘”。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羁旅愁思和身世感慨为主题的七言律诗。诗人描绘了夔州山城清晨的宁静画面,以及自己每日在江楼的所见所感。通过对眼前之景和往昔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身有志不遇的烦闷,以及对当年京华生活的回忆和如今人生境遇的喟叹,寄寓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山郭静朝晖”“渔人泛泛”“燕子飞飞”等景象,将自己的孤独、烦闷、漂泊之感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对比:将自己的落魄与同学少年的显达进行对比,“多不贱”与自身的不得志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诗人的悲愤与无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用典:“匡衡抗疏”“刘向传经”两个典故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描绘了夔州山城在朝晖中宁静的景象,千家万户静立,自己每日独坐在江楼,面对青山。开篇营造出静谧氛围,也暗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百无聊赖。“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中“还泛泛”“故飞飞”,写渔人依旧泛舟江上,燕子依然轻快飞翔,本是平常之景,却引发诗人的厌烦情绪,衬托出他内心的苦闷与漂泊无依之感。“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运用匡衡上疏、刘向传经的典故,以古比今,自比匡衡、刘向,却功名微薄、心事难遂,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实现的无奈与悲哀。“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将当年的同学与自己对比,昔日同学大多已显达富贵,而自己却穷困潦倒,在今昔对比中,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身世之悲和人生的失落感。
4. 作品点评
《秋兴八首(其三)》在艺术上独具特色,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夔州的秋景,又巧妙地融入典故和对比手法,使诗歌情感深沉而丰富。在有限的篇幅中,既展现了个人的身世之悲,又隐约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整首诗情景交融,格律严谨,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杜甫律诗中的佳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技巧运用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