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zhǎ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āng
mán
zhǎng
shān
tiān
xuě
liú
shēng
chuī
zhuǎn
gāo
làng
tiān
biē
wéi
rén
jiāo
lóng
móu
qīng
fān
hǎo
biàn
便
dào
cāng
zhōu

译文

江水发源于蛮夷之地,水量上涨,山间雨雪融水汇入江中,使江水流量增加。江涛轰鸣如狂风呼啸,仿佛要将大地吹转,巨浪腾跃而起,似要踢动天空使其漂浮。鱼鳖被人捕获,蛟龙也自身难保。轻舟顺流正好远去,我的志向只能寄托在这沧洲之中。

逐句剖析

"江发蛮夷涨":江水发源于蛮夷之地,水量上涨,

# 蛮夷:此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发源。

"山添雨雪流":山间雨雪融水汇入江中,使江水流量增加。

"大声吹地转":江涛轰鸣如狂风呼啸,仿佛要将大地吹转,

# 转:旋转。,大声:巨大的声音。

"高浪蹴天浮":巨浪腾跃而起,似要踢动天空使其漂浮。

# 浮:浮荡。,蹴:迫近。

"鱼鳖为人得":鱼鳖被人捕获,

# 为人得:被人获得。

"蛟龙不自谋":蛟龙也自身难保。

# 不自谋:指自身难保。

"轻帆好去便":轻舟顺流正好远去,

# 便:便利。

"吾道付沧洲":我的志向只能寄托在这沧洲之中。

# 沧洲:原指水边,此代指隐士的居处。,付:一作在。托付,付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涨》为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六句描写了江水暴涨的险峻之景,尾联抒发轻舟泛海的隐逸情怀。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表达了他对理想和志向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当时杜甫居于成都(另有大历二年作于蒙州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江发蛮夷涨,山添雨雪流”:诗人开篇点明江水上涨的原因,江水发源于蛮夷之地,山间雨雪融水汇入江中,使江水流量增加,展现了江水上涨的自然原因。颔联“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水上涨时的壮观景象,巨大的涛声仿佛能吹得大地转动,高耸的波浪好像能踢得天空浮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颈联“鱼鳖为人得,蛟龙不自谋”:诗人以鱼鳖和蛟龙为喻,暗示了自身所处的困境,鱼鳖被人捕获,蛟龙也难以保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尾联“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诗人表面上说轻快的帆船正好可以出发,但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理想和志向的追求,他的志向只能寄托在这沧洲之中,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时必有羌戎猾夏,或奸宄窃发,因感江涨而起兴,故结有“轻帆好去”之语。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次联句意警拔,全在“吹”“蹴”二字,下得奇隽。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言在题外,意在题中,妙。

清屈复《唐诗成法》

# 落落写来,极有声势,他人一经模画,便觉与题不似。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上写“江涨”、气势汹浦。五、六,赋而兼比。结见避地东游之兴,远脉在上四,近旨却由五、六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诗雄长之气,几与涨江争流矣。而乃以侇淡语终篇,所谓闛阖鼓钟,归趣大雅,具见开阖斟酌之妙。

明谭宗《近体秋阳》

# 吴曰:壮阔异常(“大声”二句下)。吴曰:忧乱远引之旨。而字斟句酌、绝不平易(末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朝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晓发公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