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旭楚宫南":清晨旭日升起在楚宫之南,
"霜空万岭含":秋霜满天,千山万岭都笼罩在这霜气之中。
"野人时独往":我这个乡野之人时常独自出行,
"云木晓相参":清晨云雾缭绕的树木相互交错。
"俊鹘无声过":矫健的鹘鸟无声地飞过,
"饥乌下食贪":饥饿的乌鸦贪馋地飞下觅食。
"病身终不动":我这患病之身终究行动不便,
"摇落任江潭":只能任凭自己像江边凋零的草木一样,在岁月中摇落。
"浦帆晨初发":江面上的帆船清晨刚刚出发,
"郊扉冷未开":郊外人家的门因寒冷还未打开。
"村疏黄叶坠":稀疏的村落间黄叶纷纷飘落,
# 村:一作林。
"野静白鸥来":旷野寂静,白色的鸥鸟翩翩飞来。
"础润休全湿":柱脚石湿润但还未完全湿透,
"云晴欲半回":天气看似转晴,云彩却又似要半折而回。
"巫山冬可怪":巫山的冬天可真奇怪,
"昨夜有奔雷":昨夜竟然响起了隆隆的奔雷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清旭楚宫南,霜空万岭含”,点明时间是清晨,地点在楚宫之南。清晨的阳光洒下,秋霜覆盖的天空下,万岭连绵,“含”字赋予山岭一种包容万物的深沉之感,营造出开阔、清冷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野人时独往,云木晓相参”,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清晨出行,云雾缭绕的树木相互交错。此句通过对自身行动与周围环境的描写,展现出一种静谧、清幽的画面,透露出诗人孤寂的心境。颈联“俊鹘无声过,饥乌下食贪”,运用对比手法,矫健的鹘悄无声息地飞过,而饥饿的乌鸦则贪婪地向下觅食。“俊鹘”象征着志向高远、超脱尘世,“饥乌”则代表了世俗的追逐与贪婪,这一对比不仅刻画了生动的动物形象,更暗示了诗人对不同生存状态的思考。尾联“病身终不动,摇落任江潭”,诗人表明自己因病身难以行动,只能任凭岁月如江潭边的草木般摇落。此句流露出诗人面对时光流逝、自身病痛的无奈与豁达,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壮志难酬的伤感。第二首:首联“浦帆晨初发,郊扉冷未开”,描绘出清晨江面上帆船刚刚出发,郊外的门扉还因寒冷未曾开启。“浦帆”点明地点在江边,“晨初发”突出时间之早,“冷未开”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展现出一幅宁静的晨景图。颔联“村疏黄叶坠,野静白鸥来”,村庄稀疏,黄叶飘落,野外寂静,白鸥飞来。“村疏”与“黄叶坠”描绘出秋天村庄的萧瑟,“野静”与“白鸥来”则以动衬静,进一步凸显出环境的静谧,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乡村秋日的独特景致。颈联“础润休全湿,云晴欲半回”,写柱石湿润但并未全湿,天空中的云朵在晴朗时似乎想要返回。“础润”预示着天气的变化,“云晴欲半回”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动态,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尾联“巫山冬可怪,昨夜有奔雷”,诗人感叹巫山的冬天十分怪异,昨夜竟然响起了奔雷。在人们的印象中,冬天应是寒冷寂静的,而此处的奔雷打破了这种常规,给人突兀的感觉,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新奇。
下一篇:唐·杜甫《江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