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意气凌青霄":使君的气势高昂直冲云霄,
# 意:一作俊。
"忆昨欢娱常见招":回忆起昨天的欢愉时光,常常被邀请相聚。
"细马时鸣金騕袅":细马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马具金光闪耀,
"佳人屡出董娇饶":佳人多次出现,如同董娇饶般美丽。
# 饶:一作娆。
"东流江水西飞燕":江水向东流去,燕子向西飞翔,
"可惜春光不相见":可惜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们无法相见。
"愿携王赵两红颜":希望能带着王、赵两位美人,
"再骋肌肤如素练":再次一同驰骋,她们的肌肤如同白色丝绸般柔滑。
"通泉百里近梓州":通泉距离梓州有百里之遥,
"请公一来开我愁":请您前来一次,解开我的愁绪。
# 请:一作诸。
"舞处重看花满面":在舞蹈之处重新看到满面鲜花的景象,
"尊前还有锦缠头":酒杯前还有用锦缎装饰的缠头。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歌以戏谑友人邀宴往事起笔,借“骏马金鞍”“佳人娇娆”等宴饮场景追忆往昔欢愉,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寂与身世之叹。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请公一来开我愁”以直白如话的语言直抒胸臆,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摒弃隐喻与曲折,以"请"字直接发出邀约,“开我愁”三字如利刃剖开内心,将前文隐而不发的漂泊孤寂、时局动荡之愁,以及对友人相伴的迫切渴望,毫无保留地表达出。借景抒情:“骏马金鞍”“佳人娇娆”等宴饮盛景的描绘,诗人通过复现往昔与友人欢聚的奢华场景,勾勒出记忆中热烈欢愉的宴饮图景,凸显出人生聚散无常的怅惘。用典:“董娇饶”最早见于汉代宋子侯的同名乐府诗,原指一位被采桑女攀折花枝的桃李形象,后演变为美人或歌姬的代称。诗人这里借董娇饶”作为美人的代称,将抽象的“佳人”概念具象化为乐府诗中那位如花般娇美却命运多舛的女子。这种借代手法既保留了典故的原始美感,故抒发对佳人倾慕与友情深厚的复杂情感。对比:“使君意气凌青霄”描绘使君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其高远志向直上云霄,尽显豪迈不凡;而“可惜春光不相见”中,春光本是美好易逝之物,诗人却因种种缘由无法与这美好春光相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以春光的不可得衬托出诗人内心的遗憾与失落。
3. 分段赏析
“使君意气凌青霄,忆昨欢娱常见招”,直接描绘出使君有着超凡脱俗、直上云霄的豪迈意气,展现出使君非凡的气质与精神风貌。“忆昨欢娱常见招”,点明是在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而且这种欢乐是常常被招唤参与的,为全诗定下了怀念往昔欢乐的基调。“细马时鸣金騕褭,佳人屡出董娇饶”,“细马时鸣金騕褭”,写到精致的马匹不时发出清脆的嘶鸣声,“金騕褭”更突出了马匹的华贵,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场景的奢华与热闹。“佳人屡出董娇饶”,“董娇饶”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这里说佳人不断出现,描绘出一幅美女如云的热闹画面,生动地展现出往昔欢乐场景的丰富多彩。“东流江水西飞燕,可惜春光不相见”,“东流江水西飞燕”,江水向东流、燕子向西飞,两种不同方向的动态画面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觉。“可惜春光不相见”,借景抒情,将这种感慨具象化,表达出诗人对美好春光不再、往昔欢乐难再的惋惜之情。“愿携王赵两红颜,再骋肌肤如素练”,“愿携王赵两红颜”,点明诗人希望能带着王、赵两位美丽的女子。“再骋肌肤如素练”,“肌肤如素练”形容女子肌肤洁白如素绢,整体表达了诗人渴望再次与佳人相伴,重温往昔欢乐时光的强烈愿望。“通泉百里近梓州,请公一来开我愁”,“通泉百里近梓州”,点明了通泉与梓州的地理位置关系,说明通泉距离梓州并不遥远。“请公一来开我愁”,直接表明邀请对方前来,目的是希望对方能够帮助自己排解心中的忧愁,体现出诗人对对方的期待和信任。“舞处重看花满面,尊前还有锦缠头”,“舞处重看花满面”,想象在舞蹈之处再次看到佳人笑靥如花的美好画面。“尊前还有锦缠头”,“尊”指酒杯,“锦缠头”在古代是赠给歌舞者的礼物,这里表示在酒杯前还会有赏赐佳人的礼物,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欢乐、奢靡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再次拥有欢乐时光的憧憬。
上一篇:唐·杜甫《虢国夫人》
下一篇:唐·杜甫《覆舟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