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画一水":十天画完一条河,
"五日画一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
"能事不受相促迫":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促贸然从事,
# 能事:十分擅长的事情。
"王宰始肯留真迹":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
# 方壶:神话中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昆仑:传说中西方神山。
"挂君高堂之素壁":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
"巴陵洞庭日本东":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
# 日本东:日本东面的海域。,巴陵:郡名。唐天宝、至德年间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洞庭湖东。
"赤岸水与银河通":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
# 赤岸:地名。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江湖的岸。赤:一作“南”。
"中有云气随飞龙":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
"舟人渔子入浦溆":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
# 浦溆:岸边。
"山木尽亚洪涛风":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
# 亚:通“压”,俯偃低垂。
"尤工远势古莫比":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
# 远势:指绘画中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背景。
"咫尺应须论万里":堪称天下第一。
# 论:一作“行”,一作“千”。
"焉得并州快剪刀":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
# 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剪取吴淞半江水":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是一首充满赞美和敬仰之情的诗作,也是一首题画诗。杜甫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王宰山水画的壮丽景象和高超技艺。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优秀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诗人并未直接着墨于画作本身,而是以细腻之笔触,深情颂扬了画家王宰那严谨不苟、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态度。王宰之画,绝非仓促之作,他不屑于时间的催促,宁肯以十日之功雕琢一水,五日之勤细绘一石,让每一笔都饱含深思熟虑,每一划都凝聚着心血与情感。他深谙艺术之道,明白唯有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与沉淀,方能胸有丘壑,意随心动,最终挥洒自如,将胸中丘壑化为纸上烟云,留给世人以不朽之艺术瑰宝。这种大家风范,不仅体现在其笔墨之高超,更在于那份超然物外、从容不迫的艺术境界。随后,诗人的笔触转向那悬于高堂白壁之上的《昆仑方壶图》。画面之中,极西之昆仑与极东之方壶遥相呼应,山峦叠嶂,巍峨壮观,自西而东,连绵起伏,既见山势之雄浑,又显布局之精妙。画中空间,广阔无垠,构图之宏伟,气韵之生动,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心生雄奇壮美之感。“壮哉”二字,既是诗人观画时的直接感受,也是对其艺术成就的由衷赞叹。此图非但非某一山岳之简单写生,实乃祖国大好河山在艺术领域的集中提炼与升华,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想象丰富、构图巧妙之独特魅力。紧接着五句,杜甫巧妙转换韵脚,以昂扬激越之音,描绘画面中那波澜壮阔的水势,与巍峨群山相映成趣,笔墨酣畅,淋漓尽致。“巴陵洞庭日本东”一句,连缀三地之名,一气呵成,尽显江水之浩荡,自洞庭之西,奔腾向东,直至日本之东,源远流长,气势磅礴。诗中地名,非实指也,乃艺术之夸张与典型之概括,彰显了诗人与画家之匠心独运。“赤岸水与银河通”与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以夸张之笔,描绘水势之浩瀚,连接天际,水天一色,仿佛与银河相接,蔚为壮观。此句与前文山势之描绘相得益彰,山水一体,共绘天地之大美。“中有云气随飞龙”一句,灵感源自《庄子·逍遥游》,云气缭绕,飞龙穿梭,既显画面之灵动,又寓风势之猛烈,云从龙生,风起云涌,皆在画中得以生动展现。而“山木尽亚洪涛风”一句,一个“亚”字,将狂风之威、洪涛之力刻画得入木三分,山木低垂,尽显自然之伟力,画面之生动,令人叹为观止。至于此画何以拥有如此巨大之艺术魅力,诗人进一步揭示其背后之原因,高度评价王宰之绘画技巧:“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此句不仅是对王宰山水图经营位置、构图布局及透视比例等方面旷古未有之技法的赞誉,更是以精炼之语,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之精髓,即在有限之尺幅内,展现无限之江山,咫尺之间,论及万里之遥,此论之精妙,实乃美学之典范。诗人被此画之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不禁感叹:“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此句用典,源自晋代索靖观顾恺之画之典故,诗人以索靖自喻,将王宰之画与顾恺之之画相提并论,以表达对《昆仑方壶图》艺术感染力之高度赞扬,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歌行体的形式,写得灵动自然、挥洒自如,将诗情与画意完美融合,让读者难以分辨何处是诗、何处是画,二者结合得浑然天成。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评价道:“读老杜入峡诸诗,奇思百出,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这足以证明杜甫的题画诗向来备受赞誉,影响力深远。
# 山谷……云,“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句,齐宗室萧贲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万里,故杜于此用之,其引事精致如此。苕溪渔隐曰:予读《益州画记》云:王宰,大历中,家于蜀川,能画山水,意出象外。老杜与宰同时,此歌又居成都时作,其许与益知不妄发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钟云:四句好事,鉴赏家极在行、极知趣语,高手死心矣。谭云:高士行径,自无画匠气(首四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佘谓王之画,只“咫尺”“万里”尽之。题云“山水图”,而诗换以“昆仑方壶图”……中举“巴陵洞庭”,而东极于日本之东,西极于赤水之西,而直与银河通,广远如此,正根“昆仑方壶”来;而后面收之以咫尺万里,尽之矣。中间“云”、“龙”、“风”、“木”、“舟人”、“渔子”、“浦溆”、“洪涛”,又变出许多花草来,笔端之画,妙已入神矣。……收语斩绝,妙极。
明王嗣奭《杜臆》
# 如此起,如此结,袁彦伯所谓“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不惟写妙画,兼写出王宰妙士来。“中有云气随飞龙”七字者,原来王宰此图,满幅纯画大水,却于中间连水亦不复画,只用烘染法,留取一片空白绢素。此是王宰异样心力画出来,是先生异样心力看出来,是圣叹异样心力解出来。……“随飞龙”三字妙。写此一片空白云气,是活云,不是死云。便是秦汉方士无数奇谈,一齐檃括,成此三字。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用笔少,光景多。“山木尽亚洪涛风”,风势、水势、树势,七字藏三层意,此谓活笔。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用一单句(“中有云气”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首六句出题,品高则画自高,故先推画品,次落图名,得争上流法。中五句,叙画正文,即上所谓“壮哉”,下所谓“远势”也。本写水势,兼带风势,笔墨生动。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便奇崛(首四句下)。王右仲云:画中景象,一语尽之(“咫尺应须”句下)。末带戏意(末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突起奇妙。二句议。三句点。“壮哉”句点题。“巴陵”以下,叙。“尤工”以下,写。“尤”字从中段生出,再加一倍,句中有句,且层次得法。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吴曰:公诗往往咫尺中具万里之势,此自造所得也(“尤工远势”二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杜甫《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