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shān
zhēn
yuán
nián
tóng
西
jìng
gōng
shān
quán
zhì
xíng
chéng
zhō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āo
xíng
qīng
shàng
zài
qīng
zhōng
nìng
fēi
shí
bǎn
zhù
láo
rén
gōng
wèi
dào
yǒng
nǎi
jiāng
tóng
bái
wéi
tiě
xiǎo
ér
chéng
lǎo
wēng
āi
yuán
tòu
què
zhuì
鹿
suǒ
qióng
běi
lái
rén
hòu
lái
cōng
cōng

译文

清晨在青泥岭上行走,傍晚仍困在青泥岭。这泥泞的状况并非短时间才有,人们筑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不害怕路途的遥远漫长,却担心会和那些被埋没的人一样。白色的骏马变成了黑色的马,年轻的小伙也变得如同老翁一般疲惫憔悴。猿猴想要跳过泥沼却坠落下来,死去的鹿是因为力气用尽而无法前行。我想告诉从北方来的人,后面来的人不要如此匆匆赶路。

逐句剖析

"朝行青泥上":清晨在青泥岭上行走,

"暮在青泥中":傍晚仍困在青泥岭。

# 青泥:岭名,在甘肃徽县南,为入蜀要道。

"泥泞非一时":这泥泞的状况并非短时间才有,

# 泞:一作阱。

"版筑劳人功":人们筑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不畏道途永":我不害怕路途的遥远漫长,

# 途:一作路。

"乃将汩没同":却担心会和那些被埋没的人一样。

# 乃将:一作及此。

"白马为铁骊":白色的骏马变成了黑色的马,

# 骊:马深黑色。

"小儿成老翁":年轻的小伙也变得如同老翁一般疲惫憔悴。

"哀猿透却坠":猿猴想要跳过泥沼却坠落下来,

# 猿:一作猱。

"死鹿力所穷":死去的鹿是因为力气用尽而无法前行。

"寄语北来人":我想告诉从北方来的人,

"后来莫匆匆":后面来的人不要如此匆匆赶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泥功山》是唐代诗人杜甫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中,诗人从早到晚深陷青泥,开篇两句直白展现出行程漫长与道路泥泞。三四句既道出泥泞由来已久,又流露出对筑路劳人的同情。中间借哀猿、死鹿烘托山势险峻,尽显行路艰难。结尾“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是杜甫以自身经历对后人的告诫。诗歌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描写行程的艰难,到抒发内心的感慨,再到对后来人的寄语,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泥功山》是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秦州流寓同谷时所作。当时杜甫弃官西行,一路颠沛流离,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泥功山是他途中所经之地,诗人亲身感受到了泥功山的艰险,遂写下此诗,以纪行述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烘托:“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一句,诗人借哀猿试图跳过泥沼却坠落、鹿因精疲力竭而死的景象,以猿猴的敏捷和鹿的强壮都难以摆脱困境,来烘托泥功山的艰险,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进的艰难,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诗人便直言,从清晨到日暮,始终在青泥中艰难跋涉。“朝”与“暮”的时间跨度,凸显出行程之久;“青泥上”“青泥中”的反复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道路泥泞不堪,行走极为艰难。后两句进一步阐述,这泥泞并非偶然或短时间形成,而是长久以来的状况。为了修筑道路,人们耗费了大量人力进行版筑劳作。此段不仅描绘出诗人眼前的艰难行路场景,还隐含了对筑路劳人的深切同情。中间四句,诗人在此表明,自己并非畏惧道路漫长,而是担忧会像陷入泥沼中被淹没一样,前途未卜,命运难测。这种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反映出其内心的迷茫与不安。接着,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原本毛色洁白的骏马在泥中行走后,变得如同黑色的铁骊;原本充满活力的小儿,在艰难行程中也疲惫得如同老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泥泞道路对行人和牲畜的折磨,进一步强化了行程艰难的主题,也侧面反映出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四句,诗人通过描写哀猿试图跳过泥沼却最终坠落,鹿因精疲力竭而死的场景,以动物的悲惨遭遇烘托泥功山的艰险程度。连敏捷的猿猴和强壮的鹿都难以抵御这艰难环境,更何况是人。最后,诗人以亲身经历告诫后来从北方而来的人,切不可匆匆赶路,一定要谨慎对待这段艰难旅程。此段既是对他人的关怀与提醒,也再次深化了全诗对艰难险阻的感叹,饱含着诗人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美诗设词措意,与他人不可同年而语。……状泥功山之险,乃云:“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此其用意处,皆他人所不到也。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 发秦州诸诗,道路之苦皆客情,莫作写景看。

《茧斋诗谈》

# 前四,直起……后八,都从泥泞上生发。“不畏”、“乃将”、借景以泄其愤。而细玩作意,却因将次息足,特地志慨,以束全局。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记地之作,朴老如《古乐府》。亦极刻划(“哀猿”二句下)。只淡淡一语自足(“寄语”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下一篇:唐·杜甫《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