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使宜天马":南使的统辖之地适宜牧养良马,
# 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
"由来万匹强":牧养的数量总在万匹以上。
"浮云连阵没":然而邺城一仗那成群的骏马与阵同没,
"秋草遍山长":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
# 遍:一作满。
"闻说真龙种":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
# 龙种:指骏马。古传骏马为龙所生。《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
"仍残老骕骦":仍然剩有老驌驦。
# 骕骦:骏马名。,仍残:一作空余。
"哀鸣思战斗":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
"迥立向苍苍":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材可归为咏物抒怀诗。诗的首联点明秦州南境适宜养马,马匹数量众多且力量强大;颔联描述了邺城之战后,骏马大多阵亡,只留下秋草满山;颈联指出此处的骏马群中还剩有老骕骦;尾联写老骕骦悲鸣着渴望投入战斗,昂首向天,展现出其英勇不屈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借骏马阵亡后秋草满山的景象,抒发了战争带来的悲痛和对骏马命运的哀伤。细节描写:“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通过对老骕骦哀鸣、昂首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展现出骏马的精神风貌。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开门见山,点明秦州南境适宜养育骏马,且自古以来马的数量众多、健壮有力,为后文描写马的遭遇和品质做铺垫。颔联“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描绘了战争的残酷,骏马如浮云般在阵中消失,如今只留下满山秋草,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和对骏马命运的惋惜。颈联“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听闻此地仍有骏马的后代——老骕骦,引出对这匹老马的关注。尾联“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通过描写老骕骦的哀鸣和昂首向天的姿态,展现出它虽已年老,但依然渴望战斗、不失英勇的精神,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这首诗借马抒怀,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诗人巧妙地将对骏马的描写与对时代的感慨相结合,既展现了骏马的英勇品质,也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心系国家的高尚情怀。比兴、借景抒情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他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
# 此叹时危市骏,独在所遗,老弃遐荒也(“闻说”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伏枥咬鸣,隐然自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七、八,乃因神马而思建功。只就马说,壮心自露。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借伤马致慨。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