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入翠微":华美的亭台立于青翠的山色里,
# 翠微:青绿色的山色。
"秋日乱清晖":秋天阳光的照射惊扰了清晖。
"崩石欹山树":崩裂的巨石斜倚着山树,
# 欹:斜倚。
"清涟曳水衣":清清的涟漪荡漾着水衣。
# 水衣:水面上苔藻类植物。,清:一作“晴”。
"紫鳞冲岸跃":霞光下被映成紫色的鱼儿冲岸跳跃,
"苍隼护巢归":暮色中苍鹰护巢而归。
# 隼:一种猛禽。
"向晚寻征路":游罢山亭天色已晚,我继续赶路,
# 寻:循着。,向晚:傍晚。
"残云傍马飞":残云傍着马一齐奔飞。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郑氏东亭周围的秋日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愉悦。诗中既有对自然生机的描绘,也有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早期诗歌的明快风格。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自然景色,如“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又有动态的自然景象,如“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愉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比:“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中,“紫鳞”的华贵色彩与“苍隼”的冷色调形成视觉反差,增强画面张力。
3. 分段赏析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首联开篇描绘了华亭周围的自然景色,翠微山色与秋日的清晖交织,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诗人用“入”字,赋予了华亭动态感,仿佛它融入了翠微山色之中。“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颔联描写了山石崩裂、树木倾斜的景象,以及清澈的涟漪拖动着水边的苔藓。诗人用“欹”“曳”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动态美。“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颈联描写了鱼儿冲岸跃起、苍隼护巢归来的生动画面。诗人用“冲岸”“跃”“护巢”“归”四个动词,生动地勾勒出鱼和鸟的活泼与灵动。“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尾联描绘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策马奔驰的场景,残云傍马飞,营造出一种开阔、自由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快意。
4. 作品点评
《重题郑氏东亭》是杜甫早期诗歌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愉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运用丰富的动词,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全诗意境开阔,语言清新自然,展现了杜甫早期诗歌的明快风格。这首诗不仅是杜甫“快诗”中的佳作,也体现了他早期诗才的脱颖而出。
上一篇:唐·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