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ī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yīng
hán
chóu
cōng
míng
bié
cuì
jīn
hún
duǎn
jǐn
hóng
zuǐ
màn
duō
zhī
wèi
yǒu
kāi
lóng
kōng
cán
jiù
宿
zhī
shì
rén
lián
sǔn
yòng
máo

译文

鹦鹉含着愁思,因聪明而回忆离别。​​​翠绿的羽毛全已短尽,红嘴徒然知道许多事。​从未有开笼的日子,徒然残留旧日栖息的树枝。​​​​世人既爱怜又损害它,羽毛奇异又有何用。

逐句剖析

"鹦鹉含愁思":鹦鹉含着愁思,

"聪明忆别离":因聪明而回忆离别。​

"翠衿浑短尽":​​翠绿的羽毛全已短尽,

# 浑:简直。,翠衿:指鹦鹉前幅翠绿色的羽毛。衿,同“襟”。

"红觜漫多知":红嘴徒然知道许多事。​

# 漫:任由。

"未有开笼日":从未有开笼的日子,

"空残旧宿枝":徒然残留旧日栖息的树枝。​​​​

"世人怜复损":世人既爱怜又损害它,

"何用羽毛奇":羽毛奇异又有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鹦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大历元年(766),杜甫客居夔州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咏物诗,此诗便是其中之一。一代诗圣滞居夔州长达两年,目睹战乱不息,故交凋零,自身又漂泊无依,遂借咏物来倾吐内心的不平。诗中的鹦鹉,纵然天赋聪颖,身披翠羽,却也只能被囚于笼中,徒然虚度光阴,空耗年华。这与诗人当时的处境何其相似。整首诗虽然看似琐细漫笔,却蕴含深意,在鲜丽夺目的意象之下,深沉寄寓着诗人苍凉沉郁的生命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鹦鹉自况,抒发了才士失路、苦于拘束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他将鹦鹉这种能言鸟作为意象,寄托自己的羁旅愁思与孤寂。

2. 分段赏析

首联“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以鹦鹉“含愁思”开篇,赋予物象人格化情感。“聪明”点明鹦鹉善仿人言的特性,却因聪慧更懂离愁之苦。暗喻诗人自身漂泊夔州、追忆故交的孤寂,奠定全诗托物言志的基调。​​颔联“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翠衿”代指鹦鹉翠羽,“浑短尽”写羽毛凋残,暗喻诗人年老体衰、形容憔悴,“红觜漫多知”转写其能言善辩,却因“多知”招致灾祸。“漫”字暗含才无所用的自嘲,呼应杜甫因直言遭弃、抱负难伸的困境。​​颈联“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未有开笼日”直指囚笼永锢,象征诗人受制于权势、志不得展的压抑,“空残旧宿枝”以枯枝空悬,暗写离群失所、故园难归之痛。既摹鹦鹉困态,亦抒诗人流寓夔州、心系长安的深沉哀伤。​​尾联“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怜复损”直击矛盾核心,世人爱其羽毛奇丽而豢养,却以剪羽囚笼损其天性。末句“何用羽毛奇”以反问结束,既叹鹦鹉因才遭忌,更刺世间对贤才的伪善摧残。杜甫以自况之笔,揭露才士在乱世中“被赏识反受拘束”的普遍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下一篇:唐·杜甫《观作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