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中草木白":卤水中的草木都变白了,
# 卤:盐地。
"青者官盐烟":青色的是官盐的烟雾。
# 盐烟:煮盐的烟气。因盐井是官家所属,所以是“官盐烟”。,官:一作青。,青:一作直。
"官作既有程":官府对盐业生产已有规定的期限,
# 程:指规定的期限和产量。,作:作坊。
"煮盐烟在川":煮盐的烟雾弥漫在河边。
"汲井岁榾榾":盐工们一年到头汲井水忙忙碌碌,
# 榾榾:一作搰搰。形容用力的样子。
"出车日连连":运盐的车日复一日地穿梭。
"自公斗三百":官府规定每斗盐三百钱,
"转致斛六千":转手倒卖就能变成六千钱。
"君子慎止足":君子懂得适可而止,
"小人苦喧阗":小人却为了利益喧闹不休。
# 喧阗:大声,这里指争利。
"我何良叹嗟":我对此只能长叹一声,
"物理固自然":因为这就是世间的自然规律。
# 固自:一作亦固。,物理:指事物的常规。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盐井》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现实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盐工的辛勤劳作以及官府对百姓的剥削,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杜甫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盐工们在恶劣环境下劳作的场景:卤水中的草木因盐分沉积而变白,青烟从煮盐的灶间升起,盐工们日夜不停地汲水、煮盐,车辆络绎不绝地运输着盐。诗中还提到,官府规定了盐的产量,盐工们辛苦劳作,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而官府则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通过简洁的描写,展现了盐工的劳作场景和生活状态。“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直接描绘了盐井周边的环境和盐工的劳作画面。对比:诗人将盐工的艰辛与官府、商人的盘剥形成鲜明对比。“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揭示了官府和商人从中获取暴利,而盐工却劳苦不堪。以小见大:“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这句诗直接揭示了官府和商人对盐工的盘剥。盐工们辛苦劳作,从盐井中提取的盐被官府以低价收购(“斗三百”),然后转手以高价卖出(“斛六千”),从中获取暴利。这种对比深刻反映了官府和商人对底层百姓的剥削,而盐工的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开篇描绘盐井周边的环境,卤水的盐分使草木变白,而官盐的生产则升起青烟,点明了盐井的生产场景。第二联:“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诗人指出官府对盐业生产有严格规定,煮盐的烟雾弥漫在河边,暗示了盐业生产的规模和官府的介入。第三联:“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通过“汲井岁榾榾。”和“出车日连连。”描写盐工终年汲水、日日运盐的辛劳,展现了盐工的艰苦生活。第四联:“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诗人揭示了官府与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官府以低价收购盐,商人则以高价转卖,获取暴利。第五联:“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诗人以“君子”和“小人”对比,讽刺官府和商人的贪婪,君子应知足,而小人却为利益喧嚣奔走。第六联: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以一种无奈的口吻,感叹自己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除了叹息,也无能为力。诗人是在感慨社会中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表达出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批判。
上一篇:唐·杜甫《耳聋》
下一篇:唐·杜甫《即事(一作天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