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ěr
ló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ēng
nián
guàn
tàn
shì
鹿
wēng
yǎn
shí
àn
ěr
cóng
qián
yuè
lóng
yuán
míng
qiū
lèi
quē
què
zào
wǎn
chóu
kōng
huáng
luò
jīng
shān
shù
ér
wèn
shuò
fēng

译文

我这一生就如同那鹖冠子一样,怀才不遇,如今却成了叹息世事的鹿皮翁。我的眼睛不知何时会变得昏暗,耳朵从上个月开始就聋了。秋天里,猿猴的啼叫让我的泪水断流,傍晚时,麻雀的喧闹也难以引起我的愁绪。山林中树木的黄叶纷纷飘落,这景象让我一惊,我呼唤儿子来询问北风的消息。

逐句剖析

"生年鹖冠子":我这一生就如同那鹖冠子一样,怀才不遇,

"叹世鹿皮翁":如今却成了叹息世事的鹿皮翁。

"眼复几时暗":我的眼睛不知何时会变得昏暗,

"耳从前月聋":耳朵从上个月开始就聋了。

"猿鸣秋泪缺":秋天里,猿猴的啼叫让我的泪水断流,

"雀噪晚愁空":傍晚时,麻雀的喧闹也难以引起我的愁绪。

"黄落惊山树":山林中树木的黄叶纷纷飘落,这景象让我一惊,

"呼儿问朔风":我呼唤儿子来询问北风的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耳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老年时听力衰退的感受,通过自身衰老的体验,表达了对世事的深切悲愤和对岁月无常的感慨。首联以“鹖冠子”“鹿皮翁”自比,暗示早年才学未遇明主,晚年隐逸无奈,对比突出人生起伏与岁月变迁。颔联描写视力听力衰退,表达对衰老和生命流逝的无奈。颈联用“猿鸣”“雀噪”象征秋日凄凉与傍晚喧嚣,营造嘈杂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烦忧与孤寂。尾联描绘秋叶凋零,诗人问子北风,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诗人以“鹖冠子”“鹿皮翁”自比,“鹖冠子”来暗示自己早年或许也有一定的才学和抱负,但如同鹖冠子般未遇明主,怀才不遇。“鹿皮翁”象征晚年的隐逸与无奈是比较恰当的,通过二者对比,突出了人生从早年的壮志满怀到晚年的落寞无奈,体现了人生的起落和岁月的变迁。颔联:“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描写诗人视力和听力的衰退,表达了对衰老的无奈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颈联:“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猿鸣”和“雀噪”分别象征着秋天的凄凉和傍晚的喧嚣,不仅仅是暗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还通过这些声音营造出一种嘈杂、纷乱的氛围,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烦忧和孤寂,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尾联:“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描绘了秋天树叶凋零的景象,诗人呼唤儿子询问北风,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下一篇:唐·杜甫《盐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