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shè
shū
zhì
huáng
fàn
fáng
zhī
huàn
簿
lǐng
suǒ
yōu
yīn
shī
yòng
kuān
y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èr
fēng
bǎi
lòu
tāo
wén
dào
hóng
chè
yáo
lián
cāng
hǎi
gāo
zhí
yōu
qiāo
qiāo
jùn
guó
áo
áo
shě
bēi
fáng
chuān
lǐng
簿
cáo
chǐ
shū
qián
zhì
bǎn
zhù
shí
cāo
nán
jiǎ
yuán
tuó
kōng
zhān
què
máo
yān
nán
chuī
quǎn
shàng
péng
hāo
luó
bàng
mǎn
jìn
guō
jiāo
chī
chéng
jiǔ
gāo
guān
shēn
shuǐ
jié
shí
xiǎo
qiū
háo
bái
liú
shù
qīng
tiān
shī
wàn
sōu
shuāi
tóng
fàn
gěng
shè
xiǎng
pán
táo
lài
tiān
diào
yóu
néng
chè
áo

译文

天地间风雨不止,条条山谷倾泄着波涛。听说黄河已经决口,高高的水浪与远处的大海连成一片。治水的官吏忧心忡忡,灾区的百姓哭诉哀号。弟弟屈身在临邑县供职,官为主簿负责防治河水。前天收到你寄来的信,信中说你们正在紧张地加固堤防。难以借助鼋鼍之力抵御洪水,徒然仰望鸟鹊前来搭桥。燕南地区庄稼全毁,济南兖州蓬蒿皆没。螺蚌无数,生满城外,蛟螭肆虐,在深泽中横行。徐关沦为深深的水府,碣石山变成小小的秋毫。百姓的茅屋被水冲走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青天之下竟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我身体衰弱形同漂浮的桃梗,却仍想涉过大水去摘蟠桃。摘来蟠桃当作钓饵,倚在天边钓起那酿造水患的巨鳌。

逐句剖析

"二仪积风雨":天地间风雨不止,

# 积风雨:久雨。,二仪:天和地。

"百谷漏波涛":条条山谷倾泄着波涛。

"闻道洪河坼":听说黄河已经决口,

# 坼:裂开,这里指黄河决口。,洪河:一作“黄河”。

"遥连沧海高":高高的水浪与远处的大海连成一片。

# 遥:一作“径”。

"职司忧悄悄":治水的官吏忧心忡忡,

# 忧悄悄: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形容忧愁的样子。,职司:职在防河的有司(官吏)。司,一作“思”。

"郡国诉嗷嗷":灾区的百姓哭诉哀号。

# 郡国诉嗷嗷:言灾区的地方官吏诉说灾民嗷嗷待哺的惨况。嗷嗷:拟声词,忧愁声,哀叹声。

"舍弟卑栖邑":弟弟屈身在临邑县供职,

# 卑栖:指居于低下的位置。

"防川领簿曹":官为主簿负责防治河水。

# 簿曹:官名。,防川:指防河。

"尺书前日至":前天收到你寄来的信,

# 尺书:书信。古时写信用一尺见方的绢,故称尺书。

"版筑不时操":信中说你们正在紧张地加固堤防。

# 不时操:即时时刻刻都在筑堤。,版筑:指用版夹土而筑。

"难假鼋鼍力":难以借助鼋鼍之力抵御洪水,

# 鼋鼍力:《竹书纪年》称,周穆王起兵,行至九江受阻,呼来鼋鼍作桥梁。鼋,元鱼。鼍,鳄鱼。,假:假借。

"空瞻乌鹊毛":徒然仰望鸟鹊前来搭桥。

# 乌鹊毛:《尔雅·翼》称,每年七月七日,乌鹊到天河上为织女架桥,头上的毛皆被踩落。,瞻:仰望。

"燕南吹畎亩":燕南地区庄稼全毁,

# 畎:指田中的小沟。,燕南:河北省南部。

"济上没蓬蒿":济南兖州蓬蒿皆没。

# 济上:指济南兖州一带。

"螺蚌满近郭":螺蚌无数,生满城外,

# 螺蚌满近郭:“螺蚌”二句:言大水久不退,以致螺蚌蛟螭诸水族横行陆地。 初审质检

"蛟螭乘九皋":蛟螭肆虐,在深泽中横行。

# 九皋:深泽。

"徐关深水府":徐关沦为深深的水府,

# 徐关深水府:“徐关”二句:言水势之大。徐关成了水府,碣石小若秋毫。

"碣石小秋毫":碣石山变成小小的秋毫。

# 碣石:山名,位于渤海之东。

"白屋留孤树":百姓的茅屋被水冲走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

# 白屋:即老百姓居住的茅草屋。

"青天失万艘":青天之下竟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 失:一作“失”。,青天:没有狂风暴雨的天,但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天,一作“云”。

"吾衰同泛梗":我身体衰弱形同漂浮的桃梗,

# 泛梗:因为诗的内容是在写大水,并且当时杜甫还是一个没有职位的人,故自比为“泛梗”。

"利涉想蟠桃":却仍想涉过大水去摘蟠桃。

# 利涉想蟠桃:言尽管我如泛梗一般无能,但还是想涉过人水去摘取蟠桃。蟠桃:《山海经》中出现的仙桃。《山海经》:“东海度山有大桃,屈盘三千里,名曰蟠桃。”

"倚赖天涯钓":摘来蟠桃当作钓饵,

# 倚赖天涯钓:言要用蟠桃为饵,把大鳌钓上来。

"犹能掣巨鳌":倚在天边钓起那酿造水患的巨鳌。

# 巨鳌:传说中的大龟。,掣:制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是诗人反映现实情况最早的诗歌。全诗以黄河水患为切入点,开头叙暴雨成灾,郡国嗷嗷,堤防之患,主事所忧;接着描写想象中山东、河北洪水汹涌情状,也是河南一带惨重灾情的真实反映;最后戏为大言以宽慰其弟。全诗铺写灾情的严重,既展现民生疾苦的惨状,又暗含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怀。表达了治服水患的理想,夹杂个人遭遇的阴郁苍凉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秋,这一年黄河泛滥,河南河北二十四郡遭受水害。据《新唐书·五行志》载:“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支川皆溢,害稼,毁天津桥及东西漕、上阳宫仗舍溺死千余人。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当时身为主簿(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官职)并在临邑参加防洪的杜颖,写信与其兄杜甫谈及雨灾,陈述灾情,诗人寄诗以宽解其愁怀。杜甫弟有颖、观、丰、占四人,仇兆鳌以此诗“舍弟”是指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通过铺写灾情的严重,表达了诗人治服水患的理想,夹杂了个人遭遇的阴郁苍凉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运用了“泛梗”“假鼋鼍”“蟠桃”“忧职”等典故,丰富诗歌内容,同时表现出诗人借神话消解现实焦虑的方法。

3. 分段赏析

诗以“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起势,以天地风雨、河谷泛滥的宏阔意象,勾勒出久雨成灾的背景。随后“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直击黄河决堤的危急,将洪水的凶猛与地域的广阔结合,暗示灾情远超地方性危机。而“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则从官僚体系的无力与百姓的哀嚎两面,强化了灾患的严重性。诗人借弟弟杜颖(时任临邑主簿)的书信内容,展开对灾情的想象性刻画:“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以河北南部田野成汪洋、济南一带蓬蒿没顶的景象,呼应历史上伊洛河泛滥导致洛阳天津桥损毁的史实;“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则以螺蚌堆积城郭、蛟龙横行沼泽的奇崛意象,暗喻洪水肆虐下生态的破坏与民生的凋敝。这些描写虽具浪漫色彩,却根植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黄河下游的真实灾情。“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以桃梗漂泊自喻身世浮沉,转而借“掣巨鳌”的神话典故(《列子》龙伯钓鳌),既表达对弟弟治水能力的期许,又暗含对自身无力回天的怅惘。末句“倚赖天涯钓”的豪放姿态,实为苦涩中的自我宽解,形成悲壮与苍凉交织的情感张力。全诗以“书至”为线索,前六句实写灾情与职责,后转述弟弟来信内容,虚实相生。如“尺书前日至”引出对灾区的想象,既避免平铺直叙,又增强画面感。

4. 作品点评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在杜诗谱系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现存最早的杜甫现实题材诗作,其价值与局限均值得深入探讨。由杜甫的诗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灾患是很严重的。杜甫给弟弟的信里,已经有一种阴郁的夹杂了个人遭遇的苍凉包裹其中,但其中个人际遇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变迁明显能够看出两者还是分离开来的。一种开玩笑的嬉戏,说明杜甫更多的心思是对弟弟杜颖的一种关照,或许在杜甫,这样做是希望能够缓解弟弟忧虑惶恐的心情,在他,生命里依然有一种飘扬快意的东西,使他能够很快的摆脱生灵涂炭的灾荒年月中凄厉呼号的生命多艰带给心灵的压抑。自我这个时候还是轻松的,自在的,描述景物的时候,审美的意趣要凌驾于悲民生多艰的更广阔意义上的生命情怀。他的眼光这个时候依然多在山川草木,多在鬼怪神灵,多在自我的原宥当中,杜甫的眼里,百姓的声音还没有出现。诗中诚然对黄河水灾作了较为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应当指出,这种描绘只是客观地再现了水势之大以及人民房屋被淹、庄稼受灾等表面现象,面没有深入展示灾民的具体苦难,特别是看不出诗人关怀灾民的强烈感情色彩。后面四句,诗人只是用制平息水患这种神语传说来勉励弟弟,显得空泛无力,看不出有何对人民同情之处:即便说这是同情的话,那么,这种同情是很不强烈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龙门镇》

下一篇:唐·杜甫《琴台(司马相如宅在州西笮桥,北有琴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