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ng
mén
zhè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quán
jiān
qīng
bīng
zhàn
dào
shī
湿
xīn
xíng
duǎn
jǐng
shí
mén
xuě
yún
ài
zhèn
fēng
luán
jīng
gān
竿
cǎn
dàn
fēng
shuǐ
bái
rèn
tún
chéng
gāo
fáng
jiē
ěr
yuǎn
shù
rén
shān
hán
zhōng

译文

细小的泉水与薄冰混杂,不避艰辛跋涉向前,迫于白昼短暂而脚步匆忙。石门险隘处雪云低压,古镇四周峰峦叠嶂。暮色中军旗的竿影黯淡,寒风如白刃般刺骨凛冽。胡人兵马屯聚在成皋,此时防御戒备怎来得及。可叹你们这些远戍的士卒,寒山冷夜中独自啜泣。

逐句剖析

"细泉兼轻冰":细小的泉水与薄冰混杂,

"不辞辛苦行":不避艰辛跋涉向前,

"迫此短景急":迫于白昼短暂而脚步匆忙。

# 迫:一作迨。

"石门雪云隘":石门险隘处雪云低压,

# 隘:一作溢。,雪云:一作云雷。

"古镇峰峦集":古镇四周峰峦叠嶂。

"旌竿暮惨澹":暮色中军旗的竿影黯淡,

"风水白刃涩":寒风如白刃般刺骨凛冽。

"胡马屯成皋":胡人兵马屯聚在成皋,

"防虞此何及":此时防御戒备怎来得及。

# 防虞此何及:言安史兵屯成皋,而置戍于此,道里遥远不相及。

"嗟尔远戍人":可叹你们这些远戍的士卒,

"山寒夜中泣":寒山冷夜中独自啜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龙门镇》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边塞题材。此诗以陇右成县(今甘肃)的龙门镇为背景,通过“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的冬日行军环境描写,勾勒出戍边将士跋涉冰泥栈道的艰辛;再以“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的险峻山势与“旌竿暮惨澹”的萧瑟军容,渲染边塞的肃杀氛围;末四句直指“胡马屯成皋”的战事威胁,以“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的悲叹,将个体苦难升华为对战争残酷的集体控诉。全诗以白描手法铺陈边地苦寒之景,借“冰”“雪”“白刃”等冷峻意象强化视觉冲击,结句“山寒夜中泣”更以景融情,将戍卒无声之泣与寒夜山川交织,深化沉郁悲怆的基调。作为杜甫陇右诗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延续其“诗史”精神,以底层视角记录战乱下的民生疾苦,语言质实而意境苍凉,在唐代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展现了诗人对战争苦难的深刻洞察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首联“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以简笔勾画冬日行军环境,冰泉浸染、泥泞湿滑的栈道跃然纸上,无修饰而寒意透骨。对偶:颈联“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对仗工整,“雪云”与“峰峦”并置,以天险地势强化边塞压抑氛围。

2. 分段赏析

首四句“细泉兼轻冰”至“迫此短景急”直写行军艰辛,“细泉”“轻冰”“沮洳”三组意象浓缩冬日栈道的湿冷险阻,“不辞辛苦”与“短景急”的矛盾,暗含戍卒被迫疾行的无奈;中四句“石门雪云隘”至“风水白刃涩”转入地势与军容描写,“隘”“集”二字凝练山势险峻,“旌竿暮惨澹”以旌旗黯淡拟人化边塞暮色,而“白刃涩”以刀锋滞涩隐喻寒风刺骨,物象与心境交织;末四句“胡马屯成皋”至“山寒夜中泣”直指战事威胁,“防虞此何及”质问中饱含对边防疏漏的愤懑,结句“山寒夜中泣”更将个体悲泣放大为天地同悲,戍卒泪与山川寒融为一体,无声之恸撼人心魄。全诗由景及情,由实入虚,以冷峻笔触揭战争疮痍,堪称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典型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下一篇:唐·杜甫《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