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mǎn
bēi
shēng
shì
yīn
rén
zuò
yuǎn
yóu
chí
huí
lǒng
qiè
hào
dàng
guān
chóu
shuǐ
luò
lóng
shān
kōng
niǎo
shǔ
qiū
西
zhēng
wèn
fēng
huǒ
xīn
zhé
yān
liú

译文

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逐句剖析

"满目悲生事":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

# 满目悲生事:史载关中大旱,斗米七千钱,人相食。

"因人作远游":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

"迟回度陇怯":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

# 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

"浩荡及关愁":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

# 及:一作入。

"水落鱼龙夜":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

# 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

"山空鸟鼠秋":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

# 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空:一作通。

"西征问烽火":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

# 西征问烽火: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

"心折此淹留":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首联以突兀高远之句,为全诗定下“悲”的基调;颔联直抒“怯”“愁”之情,展现内心忧虑;颈联描绘悲凉之景,烘托氛围;尾联再生“心折”之意,深化情感。全诗层层转折,沉郁顿挫。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叹紧密相连。从首联起笔的惊心,到颔联的情感直陈,再到颈联以景衬情,最后尾联深化情绪,环环相扣。此诗把诗人感时伤世之情抒写得蕴藉深厚,充分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创作的大型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中的第一首。当时,杜甫因对朝政失望,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家眷离开长安,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难旅程。他首先抵达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那里停留期间,写下了这组诗,借以歌咏当地的山川风物,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纪行与感怀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前往秦州途中及身处秦州的经历与见闻,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双关:“鱼龙”和“鸟鼠”既是地名,又暗含象征意义。鱼龙川的水落、鸟鼠山的空寂,不仅写景,也象征了秦州的荒凉与不安。借代:“鱼龙”代指鱼龙川,“鸟鼠”代指鸟鼠山,以地名代指秦州的山水,既具体又含蓄。“烽火”代指战事,以具体的信号代指抽象的战乱,形象生动。夸张:“浩荡及关愁”以“浩荡”形容愁绪的深广无边,极言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3. 分段赏析

首联“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清晰地道出诗人“远游”至秦州的缘由,既有长远的考量,也有当下的无奈。“生事”,所指的是世间诸事与生计。“满目悲生事”实则为“悲满目生事”,以“满目”来形容可悲的“生事”,极力渲染其数量之多,深刻反映出诗人在华州时处境的艰难窘迫。而这其中,关辅地区的饥荒乃是主因,促使诗人决定“远游”秦州,期望能寻得一处相对安稳的安身之所。恰好秦州有从侄杜佐以及旧友赞公等人,可作为依靠,故而称“因人”。颔联“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笔锋一转,直接切入描写进入秦州时的心境。“陇”即陇山,绵延于现今陕西宝鸡、陇县,直至甘肃清水、天水(今天水市)、秦安等县;“关”指陇关,又名大震关,地处今陇县西陇山下。“迟回”描绘出迟疑徘徊的模样,这是内心“怯”意的外在体现;“浩荡”则夸张地形容“愁”绪如波涛般深广无垠。前一句生动展现了进入秦州路途的艰难,面对高峻的陇山,诗人不禁心生难以翻越的胆怯之情。后一句写进入关隘时,愁绪弥漫,却不明说缘由,更增添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意味。此前,诗人饱尝战乱流离之苦,早已如惊弓之鸟。尽管离开了华州,然而对眼前陌生的秦州,并未感受到丝毫的平安与踏实,依旧担忧会遭遇“烽火”战乱。此句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诗人带来的精神创伤,难以轻易愈合,同时也表明当时天下几乎已无安稳的乐土。颈联“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鱼龙”实则指鱼龙川,现今名为北河,发源于陇县西北,河中产出五色鱼,当地人俗以为龙,故而无人敢捕,因此得名。“鸟鼠”则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鱼龙”与“鸟鼠”在这里指代秦州境内的山水,岑参诗句“鱼龙川北盘溪雨,鸟鼠山西洮水云”,所描绘的正是此地山水。“鱼龙夜”实即“鱼龙秋”,此联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象:鱼龙川河道水位下降,鸟鼠山一片空旷寂寥,处处透着肃杀凄凉。实际上,“鱼龙”“鸟鼠”可看作双关语。总之,颈联所描绘的景物暗示着秦州并非理想的安居之地,诗人心中的“愁”并非无端而生。尾联“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西征”指诗人自己西行进入秦州,“问烽火”意为打听是否有战事发生。在古代,边塞每隔一定距离就会修筑高台,一旦有敌情,便点火作为信号,依次传递警报,这便是“烽火”,此处借指战事。“心折”用来形容内心受到极大震动,惊心动魄。“淹留”指在秦州停留客居。诗人进入陇关之后,依旧忧心忡忡,不断打听战事消息,并且觉得在此地停留心中不安,有“心折”之感,这显然流露出他并不想在秦州长久居住的想法。诗人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后来在他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中写道:“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由此可见,秦州同样战云密布,并不太平。所以,不久之后,诗人便又南下同谷,开启了新一轮的“远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时论诗者,皆谓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如江西诗让所作、虑失之俗也;则往往不甚对,是亦一偏之见尔。老杜《江陵》诗“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秦州》诗云:“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如此之类、可谓对偶太切矣,又何俗乎?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钟云:清壮时幻(“水落”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

明王嗣奭《杜臆》

# 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

下一篇:唐·杜甫《龙门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