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归盛族":贤良之人出自显赫的家族,
"吾舅尽知名":我的舅舅广为人知。
"徐庶高交友":像徐庶一样交友高尚,
"刘牢出外甥":如同刘牢之因外甥身份出众。
"泥涂岂珠玉":身处泥涂之地哪有珠玉般的生活?
"环堵但柴荆":家中四壁只有柴荆环绕。
"衰老悲人世":因衰老而悲叹人世,
"驱驰厌甲兵":因战争纷扰而厌恶战争。
"气春江上别":在春天的江上分别,
"泪血渭阳情":泪水饱含着甥舅间深厚的情谊。
"舟鹢排风影":船如鹢鸟乘风前行留下影子,
"林乌反哺声":林中乌鸟发出反哺的声音。
"永嘉多北至":向北大多会到永嘉,
"句漏且南征":往南或许会去句漏。
"必见公侯复":一定能看到公侯复起,
"终闻盗贼平":最终能听闻盗贼被平定。
"郴州颇凉冷":郴州气候颇为凉冷,
"橘井尚凄清":橘井依然透着凄清。
"从役何蛮貊":任职之地多么偏远,
# 役:一作“事”。
"居官志在行":为官要坚守志向并付诸行动。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徐庶高交友,刘牢出外甥。”运用徐庶和刘牢之的典故,借徐庶以交友高尚闻名,刘牢之因外甥身份出众,来夸赞舅舅交友之高和外甥的出色,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力。借景抒情:“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舟鹢排风影,林乌反哺声。”借春天江上送别之景,以及舟鹢、林乌等意象,抒发了在春天与舅舅分别时的不舍之情和深厚的甥舅之情。直抒胸臆:“衰老悲人世,驱驰厌甲兵。”直接表达自己因衰老而悲叹人世,因战争频仍而厌恶战争,将内心对自身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感慨直白地展现出来。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诗人开篇点明舅舅出身名门且贤良,在社会上颇具声名。随后运用典故,以徐庶和刘牢之的事迹侧面烘托舅舅的不凡,为下文的送别和情感抒发奠定了对舅舅高度赞扬的基调。中间四句:诗人转而描述自己生活困窘,如身处泥涂,家中只有柴荆环绕。接着感慨自己衰老,对人世诸多悲叹,因战争的纷扰而心生厌恶,从自身境遇出发,增添了诗歌的沉重感,也为送别之情染上了一层无奈的色彩。再四句:描绘春天在江上与舅舅分别的场景,泪水饱含着甥舅间深厚的情谊。船如鹢鸟般前行,林中乌鸟发出反哺之声,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强化了离别的不舍和甥舅之间的深情厚谊。后六句:提及舅舅此行可能的去向,表达了对舅舅的美好祝愿,希望舅舅能见证公侯复起、盗贼平定的太平景象。又描述郴州的环境,希望舅舅虽身处偏远之地,仍能坚守为官的志向,有所作为,体现出诗人对舅舅的殷切期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