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突骑犹精锐":渔阳的精锐骑兵依旧强悍,
# 渔阳突骑犹精锐:《后汉书》:吴汉亡命在渔阳,说太守彭宠曰:“渔阳突骑,天下所闻也。”《晁错传》:“轻车突骑。”师古注:“言其骁锐,可用冲突敌陈也。”渔阳:唐郡名,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平谷区、天津市蓟州区等地。突骑:指骁锐可用突击敌人的队伍。
"赫赫雍王都节制":雍王威严赫赫,正统领着大军。
# 节制:即节度使,此为指挥调度之意。《荀子》:“桓文之节制。”,都:一作前。,雍王:宝应元年九月,鲁王李适改封雍王,即后来的德宗。《唐书》:宝应元年九月,鲁王适改封雍王。冬十月,以雍王为天下兵马元帅,统河北、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等兵十余万,进讨史朝义,会军于陕州。王,即德宗(唐德宗)也。,赫赫:显耀盛大貌。《诗》:“赫赫厥灵。”
"猛将飘然恐后时":猛将们若想顺势而为,可别错过时机,
# 恐后时:指来降唯恐后时。,猛将:指河北降将,时薛嵩以四州来降,张忠志以五州来降。
"本朝不入非高计":不归顺朝廷,实在不是高明的主意。
# 非高计:非良策。,本朝不入:谓不降本朝,不归附本朝。
"禄山北筑雄武城":当年安禄山在北边筑起雄武城,
# 雄武城:安禄山造反时,筑垒于范阳北号称雄武城。《旧书》:禄山反时,筑垒范阳北,号雄武城,峙兵聚粮。
"旧防败走归其营":旧日的防线溃败后,守军只能逃回他的军营。
# 防败:防兵败退。
"系书请问燕耆旧":我写下书信问燕地的老人们,
# 耆旧: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耆:老也,古称六十岁为耆。,燕:指燕地。,系书:用鲁仲连约矢射聊城事。(仇兆鳌《杜诗详注》)
"今日何须十万兵":如今这局势,又何必屯驻十万重兵。
# 今日何须十万兵:宝应元年九月,鲁王适改封雍王,为天下兵马元帅,统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等兵十馀万,讨史朝义,会兵于陕州。甫在梓闻王授钺,作此诗以讽河北诸将。飘然而来,犹恐后时,乃拥兵不朝,岂高计乎?末又举禄山往事以戒之。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绘了安史之乱的时局,抒发了对国家平定叛乱、恢复统一的期盼,并劝诫河北降将顺应形势归顺朝廷。表现了对叛乱者破坏国家安定、给百姓带来痛苦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对比:“渔阳突骑犹精锐”与“赫赫雍王都节制”形成强弱对照,表面承认降将兵力,实则凸显朝廷军威与正统地位,为“归顺为智举”的结论铺垫。安禄山“北筑雄武城”的割据野心与“旧防败走”的覆灭结局对比,以历史教训反衬当下局势——割据必败,归顺才是正途,强化劝降的警示意味。用典:“渔阳突骑犹精锐,赫赫雍王都节制”中“渔阳突骑”运用汉代晁错对北方精锐骑兵的记载,既实指河北降将的军事力量,又以历史上的“突骑”意象暗示其割据潜力,赋予现实军事对抗以历史感。化用:“系书请问燕耆旧”中“系书”暗用鲁仲连射书劝降聊城的典故,将“燕耆旧之问”转化为对降将的隐喻劝诫,既避免直白说教,又借历史智慧增强说服力,使劝降更具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渔阳突骑犹精锐,赫赫雍王都节制”点出“渔阳突骑”典故(源自汉代晁错对北方精锐骑兵的记载),写河北降将仍拥有强悍兵力;“雍王节制”则明指朝廷平叛大军由雍王李适统领,权威赫赫。以“犹精锐”与“都节制”对比,既承认降将实力,更凸显朝廷军威,为劝降铺垫:强兵虽在,已难敌朝廷大势。“猛将飘然恐后时,本朝不入非高计”“恐后时”劝降将把握时机,勿错失归顺良机;“本朝不入非高计”直言不归顺朝廷绝非明智之举。语气恳切,结合前句军事实力对比,晓以利害,显露出对降将迷途知返的期盼。“禄山北筑雄武城,旧防败走归其营”回溯安禄山修筑雄武城、妄图割据的旧事,却以“旧防败走”点明其最终覆灭的结局。借历史教训警示:凭借重兵、坚城割据者终难长久,暗讽降将若执迷不悟,必重蹈覆辙。“系书请问燕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化用“系书”典故(源自鲁仲连射书劝降聊城之事),以“燕地老人之问”形式发问:如今局势已定,何必再屯十万重兵对抗朝廷?以反问强化劝降力度,既呼应“鲁仲连系书克敌”的智慧,又直指割据无意义,呼吁降将顺应统一大势。
# 上四,讽贼党之归顺。下四,慰燕人之向化。官军精锐,节制得人,彼河北诸将,翻然而来,犹恐后时,若不入本朝,真失计矣。又为慰论燕人之词曰:当时禄山猖獗,尚筑垒以防退走,今王师破竹,思明旦夕奔窜,诸耆老当亦知之否耶。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上一篇:唐·杜甫《法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