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ēn
wēi
shì
zhōu
miǎn
qiǎng
zhōng
láo
shén
shāng
shān
xíng
shēn
chóu
chán
juān
xiān
jìng
xiāo
shè
hán
tuò
huí
huí
shān
gēn
shuǐ
rǎn
rǎn
sōng
shàng
xiè
yún
méng
qīng
chén
chū
zhū
méng
bàn
guāng
jiǒng
yǒu
càn
shǔ
zhǔ
wàng
qián
chū
luó
tíng
míng
míng
guī
jiào
wēi
jìng

译文

我身处险境,前往别的州郡,一路上勉强支撑,终究备尝劳苦。在深山里艰难行走,心中充满悲伤,幸好古老的山崖寺院,稍稍驱散了忧愁。那翠绿的竹子美好而洁净,凋零的笋壳萧索地聚集在一起。山脚下的水流曲折回转,松树上的细雨缓缓飘落。清晨,飘散的云雾弥漫,刚刚升起的太阳被遮蔽后又慢慢露出光芒。寺庙红色的屋脊在阳光照耀下一半明亮耀眼,窗户也清晰可数。我拄着拐杖,沉醉于眼前的景色,竟忘记了先前计划的行程,等走出山间藤萝时,已经是正午时分了。在幽暗的环境中,子规鸟声声啼叫,我也不再去走那偏僻的小路了。

逐句剖析

"身危适他州":我身处险境,前往别的州郡,

"勉强终劳苦":一路上勉强支撑,终究备尝劳苦。

"神伤山行深":在深山里艰难行走,心中充满悲伤,

"愁破崖寺古":幸好古老的山崖寺院,稍稍驱散了忧愁。

"婵娟碧鲜净":那翠绿的竹子美好而洁净,

# 鲜:一作藓。

"萧摵寒箨聚":凋零的笋壳萧索地聚集在一起。

# 萧摵:凋零;零落。

"回回山根水":山脚下的水流曲折回转,

# 山:一作石。,回回:一作洄洄。

"冉冉松上雨":松树上的细雨缓缓飘落。

"泄云蒙清晨":清晨,飘散的云雾弥漫,

"初日翳复吐":刚刚升起的太阳被遮蔽后又慢慢露出光芒。

"朱甍半光炯":寺庙红色的屋脊在阳光照耀下一半明亮耀眼,

# 朱甍:朱红色的屋顶。

"户牖粲可数":窗户也清晰可数。

# 户牖:门窗。

"拄策忘前期":我拄着拐杖,沉醉于眼前的景色,竟忘记了先前计划的行程,

# 拄:一作枉。

"出萝已亭午":等走出山间藤萝时,已经是正午时分了。

"冥冥子规叫":在幽暗的环境中,子规鸟声声啼叫,

"微径不复取":我也不再去走那偏僻的小路了。

# 复:一作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法镜寺》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以行旅途中所见所感为主题。诗开篇写诗人身处险境前往他乡,一路艰辛。接着描绘法镜寺周边景色,从翠竹、寒箨到山水、云雾、寺庙建筑等。写作手法上,先直抒胸臆表达愁苦,后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心境变化。整首诗生动呈现了诗人行旅中的复杂情感,自然流畅又情感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开头“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以自身行旅的艰难困苦与见到古寺及周边美景后的心境形成对比,突出景色对心情的影响。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使画面富有生机和层次感。“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中,“回回”写山根水的曲折流动,是动态;“冉冉”写松上雨的缓缓落下,也是动态。而“婵娟碧鲜净,萧摵寒箨聚”中,碧绿鲜净的景色是静态,寒箨聚集也是相对静态的画面,动静相互映衬,描绘出山中独特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一系列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神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在深山行走本就令诗人神伤,古老的崖寺虽能让愁绪稍解,但仍难掩内心的复杂情感,借山行之景与古寺之景,将自己的忧愁伤感之情融入其中。“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曲折的山根之水和松上缓缓而下的雨,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绪与羁旅之苦。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诗人直言自己身处险境前往他乡,一路艰难,在深山行走时满心忧愁。“婵娟碧鲜净”到“户牖粲可数”这几句,诗人细致描绘法镜寺周边景色,碧绿的翠竹、聚集的寒箨、环绕的山水、松上的细雨、云雾中的清晨、时隐时现的初日以及明亮的寺庙建筑,展现出一幅清幽美丽的画面,诗人的忧愁也在欣赏美景中逐渐消散。最后四句“拄策忘前期,出萝已亭午。冥冥子规叫,微径不复取”,写诗人沉醉于景色,忘记了行程,直到中午,听到子规啼叫,也不再想走那条小路,进一步体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柴门》

下一篇:唐·杜甫《渔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