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欲投何处":又想要投奔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然去此都":轻飘飘地离开这座都城。
"形骸元土木":身体原本就如同土木一般麻木,
"舟楫复江湖":又要驾着船在江湖上漂泊。
"社稷缠妖气":国家被妖气缠绕,
"干戈送老儒":战乱迫使我这老儒四处漂泊。
"百年同弃物":一生如同被丢弃的物品,
"万国尽穷途":天下各地的人都处在困境之中。
"雨洗平沙静":雨水洗净了沙滩,一切变得平静,
"天衔阔岸纡":天空连接着宽阔且曲折的江岸。
"鸣螀随泛梗":鸣叫的蝉儿随着漂浮的树枝漂泊,
"别燕赴秋菰":离别的燕子飞向秋天的菰草。
"栖托难高卧":难以找到安稳的栖身之所高枕无忧地安卧,
"饥寒迫向隅":饥寒交迫,只能无奈地躲在角落里。
"寂寥相喣沫":在寂寥困苦中我们相互慰藉,就像鱼儿在干涸时相互以唾沫湿润对方,
"浩荡报恩珠":心中还怀着浩荡的报恩之情,希望能有机会报答他人。
"溟涨鲸波动":大海波涛汹涌,鲸鱼翻动,
"衡阳雁影徂":大雁的身影向衡阳飞去。
"南征问悬榻":往南前行,期望能得到如陈蕃为徐穉设榻般的接待,
"东逝想乘桴":向东而去,想着如孔子所说乘桴浮于海。
"滥窃商歌听":我不才却滥竽充数般渴望能像宁戚那样被赏识,
"时忧卞泣诛":又时常担忧像卞和献玉遭刑般的不公。
"经过忆郑驿":经过一些地方时回忆起像郑庄的驿舍那样热情好客的地方,
"斟酌旅情孤":反复思量,旅途的孤独之情愈发浓烈。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雨洗平沙静,天衔阔岸纡。鸣螀随泛梗,别燕赴秋菰”,通过描绘雨洗平沙、岸阔天连,以及蝉随浮梗、燕赴秋菰等秋景,烘托出诗人漂泊无依、前途迷茫的愁苦心情。比喻:“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将自己的形骸比作土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在漂泊中身心的麻木;“鸣螀随泛梗”把自己比作随波逐流的蝉,突出漂泊的无奈。用典:“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商歌”用宁戚喂牛扣角而歌得齐桓公赏识的典故,“卞泣”用卞和献玉反遭刑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得到赏识又担忧遭遇不公的复杂心情。“寂寥相喣沫”用鱼靠彼此吐沫湿润以求生存的典故,表达希望与友人相互慰藉。
2. 分段赏析
“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诗人开篇便发出“更欲投何处”的迷茫之问,点明要离开江陵。“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表明自己漂泊的状态和麻木的心境。“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揭示国家战乱,自己作为老儒被迫漂泊,“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则抒发在这动荡时代自己如弃物般的无奈与对天下人同处困境的悲叹。“雨洗平沙静,天衔阔岸纡。鸣螀随泛梗,别燕赴秋菰。”这几句借景抒情,“雨洗平沙静,天衔阔岸纡”描绘出开阔又寂静的画面,暗示内心的迷茫。“鸣螀随泛梗,别燕赴秋菰”以蝉和燕自比,突出漂泊的孤独与无奈。“栖托难高卧,饥寒迫向隅。寂寥相喣沫,浩荡报恩珠。”诗人诉说自己难以安稳栖身,饥寒交迫,只能与友人相互慰藉,希望友人能如报恩珠般给予帮助,表达出对友人的期待和在困境中的挣扎。“溟涨鲸波动,衡阳雁影徂。南征问悬榻,东逝想乘桴。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经过忆郑驿,斟酌旅情孤。”“溟涨鲸波动,衡阳雁影徂”借鲸鱼动、雁南飞之景,暗示局势的动荡和自身的漂泊。“南征问悬榻,东逝想乘桴”用陈蕃为徐穉设榻的典故,表达希望得到友人接纳;“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表明自己复杂心情。最后“经过忆郑驿,斟酌旅情孤”,回忆与友人相关之事,再次强调旅途孤独,思念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