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应踏初雪":当年应是踏初雪,
"骑马发荆州":骑马从荆州出发。
"直怕巫山雨":如今最怕巫山淫雨,
"真伤白帝秋":更伤白帝萧瑟秋意。
"群公苍玉佩":朝中公卿佩苍玉,
"天子翠云裘":天子身着翠云裘。
"同舍晨趋侍":同僚晨起趋朝侍奉,
"胡为淹此留":为何我独滞留此地?
# 淹此:一作“此滞”。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翠云裘”出自《楚辞·九歌》“翠云裘兮白霓裳”,原指仙人服饰,此处象征帝王的华贵,暗讽朝廷的奢靡与诗人的疏离。借景抒情:“巫山雨”象征动荡时局,“白帝秋”烘托迟暮悲凉,二者交融强化诗人的忧愤与孤独。对比:“群公苍玉佩”的显贵与“胡为淹此留”的落魄形成反差,尾句反问直抒对自身滞留夔州的不甘。虚实结合:前两联实写夔州秋景与个人经历,后两联虚写朝廷盛况,虚实相生深化怀才不遇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首联“只应踏初雪,骑马发荆州”以回忆起笔,“踏初雪”的意象既点明季节,又暗含早年抱负的纯洁性。“发荆州”三字简洁有力,暗示诗人曾对人生道路充满期待。颔联“直怕巫山雨,真伤白帝秋”陡然转向现实:“巫山雨”既是自然现象,又隐喻安史之乱后动荡的政治气候;“白帝秋”以白帝城的萧瑟秋景,象征诗人暮年的凄凉处境。“直怕”“真伤”的直白表述,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紧密交织。颈联“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转向对朝廷的想象:“苍玉佩”与“翠云裘”的华服意象,既描绘朝中公卿的显贵,又暗含对他们尸位素餐的批判。此联与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一脉相承,展现其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尾联“同舍晨趋侍,胡为淹此留”以反问收束,“同舍”指昔日同僚,“晨趋侍”描绘他们上朝侍奉的场景,与诗人滞留夔州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胡为”的追问既是对自身命运的困惑,也是对朝廷昏庸的无声控诉。
上一篇:唐·杜甫《雨》
下一篇:唐·杜甫《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