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云深隐":满山的林木被浓浓的黑云所遮隐,
# 深隐:深深隐藏。
"连山雨未开":天地茫茫浑然一色,大雨下个不停。
"风扉掩不定":简陋的木门被风吹的哗啦响,
# 不定:不稳定。
"水鸟过仍回":才飞出去的飞鸟,因为雨大风急,又急急忙忙飞回来了。
"鲛馆如鸣杼":水面上传来如鲛人织布时发出的声音。
# 鸣杼:指织具,梭子。,鲛馆:指鲛人居住的地方,传说鲛人在水府中织绡。《文选》:鲛人织绡于泉室。
"樵舟岂伐枚":雨下的如此之大,以至于樵子都无法砍柴,运柴了。
# 伐枚:《诗》:“伐其条枚。”注:“枝曰条,干曰枚。”枚:树干。,樵舟:指运柴的船。
"清凉破炎毒":风雨带来的凉意冲淡了夏日所带来的炎炎暑气,
# 炎毒:酷热。
"衰意欲登台":让人想要登上高台,抒发自己愤懑的心情。
# 衰意:想要。谓心想做某事。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暴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与个人际遇,以雨为隐喻,既展现了诗人困顿潦倒的生活状态,又抒发了对动荡时局的忧思与重整山河的深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对比:颈联“鲛馆如鸣杼(贵族丝竹)”与“樵舟岂伐枚(百姓生计)”形成阶级生活的尖锐对照;尾联“清凉破炎毒”以骤雨的物理降温,暗喻对政治腐败的涤荡渴望,凸显批判意识。通感:“鲛馆如鸣杼”将雨打屋瓦的声响转化为织机韵律,听觉与视觉互通,暗讽权贵在动荡中仍沉溺享乐,如鲛人织绡般虚幻糜费。拟人:“清凉破炎毒”赋予骤雨以人格力量,“破”字铿锵有力,将自然现象升华为革新社会的精神象征,体现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用典:“衰意欲登台”化用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悲秋传统,却反转其个体伤怀,转为“登台眺望山河”的忧国姿态,展现沉郁顿挫的诗史笔法。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勾勒出一幅雨前的苍茫图景,连绵的山峦与茂密的林木均被厚重的乌云遮蔽,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写照,更隐喻着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中,狂风肆虐,使得柴门难以掩闭,这风不仅指自然界中的狂风,更象征着动荡时局对国家和民众的摧残,深刻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而水鸟在水边徘徊不定,未能找到栖息之所,恰似杜甫自己漂泊无依、无处为家的生活写照。颈联“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描绘了狂风中的另一番景象:水面因风起浪,发出如机杼般的轰鸣,令人惊心动魄。这股狂风甚至让樵夫无法出门砍柴,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这不仅是樵夫生活的写照,也映射出诗人自身困顿潦倒的境遇。尾联“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则转而描绘雨后景象,雨水带来清凉,消解了炎热。诗人的心境也随之振奋,尽管年迈体衰,却仍怀有强烈的登高远望、饱览祖国山河的愿望。这里的“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雨,更寓意着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他期盼着一场如暴风骤雨般的变革,能够荡涤国家的动荡与不安,让祖国山河重现生机。杜甫的感人之处,正在于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