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游山东":从前我游历山东时,
"忆戏东岳阳":记得在东岳阳一带嬉戏。
# 阳:南面。,东岳:泰山。,戏:逸乐。
"穷秋立日观":深秋时节站在日观峰上,
# 日观:即泰山日观峰。,穷秋:深秋。
"矫首望八荒":昂首眺望四面八方的远荒。
# 八荒:荒忽极远之地。八:一作北。,矫首:昂首。
"朱崖著毫发":朱红色的山崖清晰得仿佛能看清毫发,
# 朱崖:在南海中。
"碧海吹衣裳":碧海的风吹动着衣裳。
"蓐收困用事":秋神蓐收渐渐失去威力,
# 蓐收:金神,主秋。执掌秋季之神。
"玄冥蔚强梁":冬神玄冥也已显露强盛的气势。
# 强梁:强横,凶暴,此指安禄山叛贼。,蔚:盛大,此有事件发展而形成之意。,玄冥:水神,主冬。执掌冬季之神。
"逝水自朝宗":奔流的江水自然朝着大海汇聚,
# 朝宗:本指诸侯或臣下朝见帝王,这里比喻小水注人大水,如江河朝宗于海。
"镇名各其方":九州的镇山各有其名号,分别坐落于不同的方位。
# 镇名:九州之镇山。名:一作石。
"平原独憔悴":唯有平原之地一片凋敝,
# 憔悴:衰败。,平原:指中原地区。时黄河以北皆为戍役所苦。
"农力废耕桑":农夫们荒废了耕作与蚕桑。
# 废耕桑:形容农田荒凉。
"非关风露凋":这并非只因风霜雨露的摧残,
# 风露凋:风霜摧残。,非:一作北。
"曾是戍役伤":而是曾经的戍边劳役带来的创伤。
# 戍役伤:指战乱杀伤。
"于时国用富":当年国家财力富足,
"足以守边疆":足以守卫边疆。
"朝廷任猛将":朝廷任用勇猛的将领,
# 任猛将:指连年用兵开边。
"远夺戎虏场":向远方夺取异族的土地。
# 远夺戎虏场:追感安禄山讨奚、契丹及反乱之事。
"到今事反覆":如今世事却反转变幻,
# 反覆:事情得到了相反结果。
"故老泪万行":老人们为此泪流万行。
# 故老:何况,况且。
"龟蒙不复见":连龟山、蒙山的旧貌都已难以再见,
# 龟蒙:二山俱在山东泰山附近。
"况乃怀旧乡":更何况怀念故乡的景致呢。
# 旧:一作故。
"肺萎属久战":长期的战乱让我肺腑衰萎,
# 久战:指病咳而身战。,肺萎:指肺病,此时杜甫正犯肺气肿。
"骨出热中肠":身体消瘦得骨头突出,内心焦灼不安。
# 热中肠:指痛苦煎煮中肠。,骨出:指瘦骨露出。
"忧来杖匣剑":忧思难平时,我拄着剑匣,
# 匣剑:指宝剑。,杖:拄。
"更上林北冈":登上后园北边的山冈。
# 上:登上。,更:再。
"瘴毒猿鸟落":瘴气毒害得猿鸟坠落,
"峡干南日黄":峡谷干涸,南方的太阳也显得昏黄。
"秋风亦已起":秋风已经吹起,
"江汉始如汤":长江、汉水却开始像沸水般燥热。
"登高欲有往":登高时本想前往某地,
# 欲有往:指归故乡之念。
"荡析川无梁":却见大地动荡,河流上没有桥梁可渡。
# 川无梁:江上没有桥梁,此喻前路不可行,欲归不得之意。,荡析:动荡。
"哀彼远征人":可怜那些远征的士兵,
# 远征人:远方游子。
"去家死路旁":离开家乡后死在路旁。
# 去:离。
"不及祖父茔":连祖辈父辈的坟茔都赶不上,
# 祖父茔:先祖墓地。
"累累冢相当":只能化作累累坟冢,相互挨靠在异乡。
# 相当:彼此相对着。,冢:坟墓。,累累:重叠。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借两次登临山脚所见的往昔边疆安定与如今战乱凋敝的对比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国运衰微、民生疾苦的深切忧思及个人漂泊与家国兴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我游山东……碧海吹衣裳”与“瘴毒猿鸟落……江汉始如汤”形成对比。往昔游山东时,秋日登高所见是辽阔壮丽的景象;如今登高,眼前却是瘴毒弥漫、江水如汤的衰败之景。通过今昔登高所见景象的对比,凸显出时光流转中世事的变迁与衰败,强化了诗人对时局动荡、民生凋敝的伤感与感怀,让情感表达更强烈。意象组合:“平原独憔悴”“戍役伤”描绘农耕荒废之象,“哀彼远征人,去家死路旁”“累累冢相当”刻画征人惨死异乡、尸骨无依之景,多个意象叠加,强化兵役对民生的破坏与诗人的忧思。
3. 分段赏析
“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四句开篇忆旧,勾勒往昔游历的壮阔。诗人回忆曾经在山东游历、在东岳阳嬉戏的时光,深秋时节站在日观峰上,昂首眺望辽阔天地。“戏”字藏着往昔的自在,“矫首望八荒”尽显当年的意气风发,为后文的今昔对比铺垫基调。“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蓐收困用事,玄冥蔚强梁”四句续写往昔秋景与时节变化。远山的朱崖清晰得能看见毫发,碧海的风吹动衣裳,画面壮阔灵动;“蓐收”“玄冥”分别指秋神与冬神,写秋尽冬来、寒气渐盛的自然规律,既写实又暗合心境由畅然向沉郁的转变。“逝水自朝宗,镇名各其方。平原独憔悴,农力废耕桑”四句转写现实民生的凋敝。江河奔流入海、城镇各守一方本是常态,可平原大地却一片荒芜,农民荒废了耕作。“憔悴”“废耕桑”与“逝水”“镇名”的常态形成对比,凸显民生的异常苦难。“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于时国用富,足以守边疆”四句揭示苦难根源与往昔国力。明确指出民生凋敝并非自然灾荒,而是繁重戍役所致;回忆昔日国家富足、足以守卫边疆的盛况,今昔对比中暗含对时局的痛惜。“朝廷任猛将,远夺戎虏场。到今事反覆,故老泪万行”四句续写国运变迁,抒发忧愤。往昔朝廷任用猛将开拓疆土,如今局势逆转、战乱不息,老人因家国动荡泪流满面。“事反覆”“泪万行”直白展现国家由盛转衰的悲怆,满是无力的哀叹。“龟蒙不复见,况乃怀旧乡。肺萎属久战,骨出热中肠”四句由国事转个人,写身心苦难。曾经熟悉的山川已不可见,更别提思念故乡;长期战乱让诗人肺病缠身,内心焦灼如焚。个人病痛与思乡之愁交织,尽显战乱对个体的摧残。“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瘴毒猿鸟落,峡干南日黄”四句写登高遣忧所见的凄凉。因忧思难解,诗人拄剑登上北冈,却见瘴气毒杀猿鸟,山峡干枯、日光昏黄。萧瑟的秋景与诗人的忧愤相互映衬,环境的恶劣加剧心境的悲凉。“秋风亦已起,江汉始如汤。登高欲有往,荡析川无梁”四句续写秋景与登高的无奈。秋风吹起,江水浑浊如汤;登高想远行却无桥可过,“川无梁”既写道路断绝,也象征前途迷茫,满是困顿与无助。“哀彼远征人,去家死路旁。不及祖父茔,累累冢相当”四句以远征士兵的惨状收尾,情感推向极致。哀叹士兵背井离乡、暴尸路旁,连祖坟都回不了,只能化作荒野中的累累坟冢。“死路旁”“累累冢”触目惊心,将战乱的残酷与民生的悲苦写得入木三分,尽显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
上一篇:唐·杜甫《斗鸡》
下一篇: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