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哭俱在晓":清早听见悲歌又听见哭声,
# 歌哭:悲歌。
"行迈有期程":可是我要赶路,一天有一天行程。
# 期程:时间与路程。,行迈:行路,远行。
"孤舟似昨日":我在小船上和昨天一样,
"闻见同一声":听见的也是同样的悲音。
# 同一声:是说每日都有歌哭之声。
"飞鸟数求食":飞鸟一次次飞到船上来求食,
# 数:一作散。
"潜鱼亦独惊":为什么水底潜鱼却这样惊慌不定。
# 亦:一作何。
"前王作网罟":古代的圣王发明了捕鱼的网,
# 网罟:捕鱼、鸟、兽的工具。,前王:先王,死去的帝王。
"设法害生成":想出这法子来残害生灵。
# 生成:生养,抚育成长。
"碧藻非不茂":水里的绿藻并非不繁茂,
# 碧藻:碧绿的水草,藻为水草的总称。
"高帆终日征":可是高挂布帆的船整天在航行。
"干戈未揖让":靠武力争夺,不是选贤让贤,
# 揖让:原指宾主相见的礼仪。,未:一作异。
"崩迫开其情":纷乱危急的人世时时令我担心。
# 开其情:关注歌哭者的情况。开:一作关。,崩迫:指歌哭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整首诗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力量,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歌哭”涵盖人间百态,既勾勒出社会众生相,又融入诗人对乱世的复杂观感;“行迈”则直白表明自身早行赶路的状态。景与情在这两句中自然交融,奠定沉郁基调,让读者瞬间感受到时代的动荡与诗人的漂泊。象征:“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表面说前人制作网罟捕杀生灵,实则象征统治者制定的法令、赋税等政策,使得百姓如同鸟鱼般遭受迫害,表达对横征暴敛下民生疾苦的痛心。
3. 分段赏析
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氛围。“歌哭俱在晓”“歌哭”二字,有人在清晨放声高歌,或许是对新一天的期许;有人在此时悲伤哭泣,可能是被生活的苦难所迫。而诗人在这或歌或哭的嘈杂世间,天未亮便踏上了行程,“行迈有期程”表明他有着既定的赶路计划,不得不早行。这一联看似简单叙事,实则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自身漂泊无依、为生活奔波的无奈,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第二句“孤舟似昨日”诗人以孤舟自比,昨日是孤舟前行,今日依旧如此,日复一日的漂泊感扑面而来。“闻见同一声”,在早行途中,所闻所见似乎每天都一样,单调且乏味。这里的“同一声”,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一成不变的风声、水声等,也可暗指世间百姓在战乱中始终不变的悲苦之声。通过这两句,诗人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感与对社会现状的无奈进一步深化,强化了漂泊的愁苦。第三句“飞鸟数求食”,飞鸟不断地寻找食物,展现出一种为生存而奔波忙碌的状态,这与诗人以及世间百姓在乱世中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情景相呼应。“潜鱼亦独惊”,潜藏在水中的鱼也独自惊恐,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人们如同鱼儿生活在危机四伏的水中,不知何时灾祸就会降临。这两句诗从自然生物的角度,侧面烘托出社会的混乱和人们内心的恐惧。第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前王作网罟”,前王设置各种网罟,表面是说捕捉动物的工具,实则暗喻统治者制定的各种严苛政策、法令,这些就像一张张网,束缚着百姓,“设法害生成”直接点明这些做法对生命的残害,批判了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破坏了世间万物的和谐生长,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与批判。第五句“碧藻非不茂”描绘出水中碧藻生长繁茂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的生机。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帆终日征”,江面上的船只整日来来往往,一刻不停。船只的忙碌奔波,象征着人们在乱世中为了生存而四处奔走,无暇欣赏自然之美,也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无法享受安宁的生活,自然的美好与人间的疾苦形成强烈反差,更凸显出诗人对百姓命运的同情。第六句“干戈未揖让”直白地表明战争仍在持续,各方势力争权夺利,毫无和平谦让之意。在这样的战乱背景下,诗人内心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崩迫开其情”,他的忧愁、悲愤、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百姓苦难的同情等复杂情感,如决堤之水般奔涌而出。这一联是全诗情感的高潮,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沉重与悲哀。
# 以干戈未宁,故“崩迫”……眼前所见,以为可留连玩爱之物,而迫于高帆之征也。
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
# 哭因兵乱,歌亦悲歌,行迈有程,故晓遂开舟,每日俱逢歌哭,故曰同一声。
明王嗣奭《杜臆》
上一篇:唐·杜甫《柳司马至》
下一篇:唐·杜甫《寄董卿嘉荣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