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纪巫庐瘴不绝":南方的巫庐地区瘴气连绵不断,
"太古以来无尺雪":从古至今,这里很少下过厚雪。
"蛮夷长老怨苦寒":当地的少数民族老人都在抱怨天气太过寒冷,
"昆仑天关冻应折":就连那如昆仑天险般的关隘,恐怕都要被冻得崩裂。
# 应:一作欲。
"玄猿口噤不能啸":黑猿被冻得嘴巴紧闭,无法啼叫,
"白鹄翅垂眼流血":白鹄冻得翅膀下垂,眼中仿佛要流出鲜血。
"安得春泥补地裂":怎样才能得到春天的泥土,来填补这因寒冷而干裂的大地呢。
"晚来江门失大木":傍晚时分,江边的渡口一棵大树被吹倒,
# 门:一作边,一作间。,晚:一作晓。
"猛风中夜吹白屋":半夜里,狂风呼啸,吹打着贫寒人家的房屋。
# 吹:一作飞。
"天兵斩断青海戎":朝廷的军队正在讨伐青海一带的敌人,
# 斩断:一作新斩。
"杀气南行动地轴":战争的肃杀之气向南蔓延,似乎连大地的轴心都在震动。
"不尔苦寒何太酷":如果不是因为战争的肃杀之气,这寒冷又怎么会如此严酷。
# 太:一作其。
"巴东之峡生凌澌":巴东一带的峡谷里,水面都结起了薄冰,
"彼苍回轩人得知":上天何时才能回转心意,让这酷寒的状况得以改变,而这又有谁能知道呢。
# 轩:一作轲,一作斡。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已来无尺雪”“巴东之峡生凌澌”等寒冷、恶劣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些苦寒之景,抒发了诗人对百姓在严寒和战争中受苦的同情,以及对动荡时代的忧虑。象征:以“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中的玄猿和白鹄象征,它们因寒冷而无法正常活动,象征着百姓在极端苦寒与战争环境下的艰难处境,烘托出一种压抑、悲惨的氛围。联想:“安得春泥补地裂”一句,诗人从大地因寒冷干裂展开联想,表达了对改善现实困境的渴望,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夸张:“昆仑天关冻应折”,夸张地描写天气寒冷,仿佛昆仑山的天关都要被冻折,突出苦寒的程度。情景交融:“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借玄猿、白鹄在苦寒中痛苦不堪的情景,将恶劣天气与动物的悲惨处境相融合,表达出环境的严酷。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四句“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已来无尺雪。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点明南方巫庐地区向来瘴气不断,从未有过厚雪,如今却遭遇异常苦寒,连蛮夷长老都抱怨,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寒冷程度,仿佛昆仑天关都要冻折。后三句“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补地裂”,借玄猿因寒冷口噤无法啸叫、白鹄翅膀下垂眼中流血,以及渴望春泥补地裂,进一步渲染苦寒对万物的影响,表达对恶劣环境的无奈与感慨。第二首:前四句“晚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天兵断斩青海戎,杀气南行动坤轴”,描绘傍晚狂风致使江门大树被吹倒,半夜吹翻百姓白屋,同时提及天兵征战青海戎,将自然的狂风与战争的杀气相联系,暗示战争与恶劣自然环境共同给百姓带来苦难。后三句“不尔苦寒何太酷。巴东之峡生凌凘,彼苍回轩人得知”,强调若非战争影响,这苦寒不会如此残酷,巴东峡已生冰凌,期望上天能改变这种状况,表达出对百姓艰难处境的同情和对改变现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