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公画鹰鹰戴角":姜楚公画的角鹰,笔下的鹰戴上了角,
"杀气森森到幽朔":杀气逼人地飞向幽朔。
# 幽朔:泛指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为产鹰之地。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地区。朔,朔方,相当于今内蒙古一带地区。,森:一作如。
"观者贪愁掣臂飞":观者看了都忍不住握紧拳头,
# 掣臂飞:苍鹰为猎禽,猎人多将其缚于手臂上,遇猎物时,鹰即急于挣脱所系之绳飞去搏击。此处谓观画的人只怕鹰从掣臂上飞走。臂:一作壁。,贪愁:但愁之意,贪,可释作“但”。
"画师不是无心学":画师并非心血来潮而学习画鹰。
# 无心学:谓一般画师不是无心学,而是这种高超的画技他们却难以学到手。
"此鹰写真在左绵":这只鹰画得真实,
# 左绵:即四川绵州,因为绵州在落水之左,故以此称。,写真:描写客观事物的真像曰写真。
"却嗟真骨遂虚传":却唏嘘真骨却虚构了。
"梁间燕雀休惊怕":梁间的燕雀不必再惊恐和害怕,
"亦未抟空上九天":也未必能飞上九天。
# 抟空:语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原指鹏鸟,此指画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夸张:“杀气森森到幽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画中鹰的杀气极度放大,仿佛其气息能够跨越空间,从画面延伸到极远的幽朔之地。这种夸张不仅突出了鹰的凶猛,更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气场,使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鹰所带来的震撼,此句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种想象将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扩展化,让鹰的形象更加鲜活。对比:“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中,把楚公所画之鹰与普通画师所画进行对比。楚公所画的鹰栩栩如生,杀气逼人,而其他画师即便有心学习,也难以企及。通过这种对比,衬托出楚公画技的高超,同时也暗示了楚公所画之鹰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用典:“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中,“左绵”是地名,这里可能蕴含着历史文化典故。诗人借此典故,既点明了鹰的画像所在之处,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同时,“真骨”一词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鹰的本质和精神,这种象征手法使诗歌在表达对鹰的赞美之余,更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引发读者对事物本质和精神传承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即描绘画中角鹰的威猛形象。姜皎笔下之鹰,气势汹汹,画面弥漫着一股阴森杀气,仿佛直抵幽朔之地。彼时安史之乱未平,叛军起于幽朔,诗人借题发挥,以画鹰暗指叛乱,笔法精妙。三、四句从观者与画师两个角度,道出姜皎画艺之精湛。观者见画如见真鹰,唯恐其破壁飞去;而学画之人,虽悉心模仿,却难以得其神韵。五、六句言此画现存绵州,画中鹰形象栩栩如生,使得真鹰相较之下,竟似徒有虚名。题画诗常以“以画作真”为手法,然此诗更进一层,竟言在画鹰面前,真鹰亦黯然失色,此等艺术构想,实出人意表。王嗣奭评此四句:“形容佳画,止于夺真,而穷上极变。”此议可谓精辟。末二句,诗人告知梁间燕雀勿惊,壁上画鹰不过不会腾空而起,点明画之特性。此乃唐人题画诗常用之法,亦为本诗妙处。全诗既赞姜皎画技高超,又借画讽世,寓意深长,展现了杜甫诗歌一贯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