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yuè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āng
yuè
guāng
shuǐ
gāo
lóu
shā
rén
tiān
biān
cháng
zuò
lǎo
zhān
jīn
tuán
qīng
yǐng
yín
bàn
lún
shuí
jiā
tiǎo
jǐn
miè
zhú
cuì
méi
pín

译文

江月的光在水波上荡漾,独倚高楼真愁煞人啊。长年累月在遥远的天边作客,至老不能还乡止不住热泪沾巾。清影浸在玉露之中,使人如见半轮皎月隐约被银河淹没。那是谁家的思妇又在空闺中挑织锦字?她此时也会停机灭烛,对着月亮皱起翠眉来同我一样伤怀吧。

逐句剖析

"江月光于水":江月的光在水波上荡漾,

# 光于水:月光在水波上荡漾。于,一作如。

"高楼思杀人":独倚高楼真愁煞人啊。

# 思杀人:愁思欲死。杀,犹言死,形容极甚之辞。,高楼:此指高楼望月。

"天边长作客":长年累月在遥远的天边作客,

"老去一沾巾":至老不能还乡止不住热泪沾巾。

"玉露团清影":清影浸在玉露之中,

"银河没半轮":使人如见半轮皎月隐约被银河淹没。

# 半轮:半个月轮。,没:淹没。

"谁家挑锦字":那是谁家的思妇又在空闺中挑织锦字?

# 挑:挑织。

"灭烛翠眉嚬":她此时也会停机灭烛,对着月亮皱起翠眉来同我一样伤怀吧。

# 翠眉嚬:嚬一作“颦”。颦翠眉,皱起翠眉。,灭烛:一作“烛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两句通过描写江月之景及诗人自身处境,展现了诗人独在异乡、报国无门、归家无望的孤寂与愁苦;后两句由己及人,想象出独守空闺的思妇对着明月蹙眉的情景。全诗借江月之景,抒哀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以江月、玉露、银河等景,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愁和对思妇的同情等复杂情感。烘托:“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通过描写玉露、银河、半轮月等景象,烘托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衬托诗人与思妇的愁思。

2. 分段赏析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诗人以江月之景起笔,月光在江水之上荡漾,诗人在高楼上远望,此景顿时勾起心中无限愁思,一个“思杀人”将诗人的愁绪推向极致。“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写出诗人长期漂泊在天边,如今年华老去却仍未归乡,身世浮沉,无可寄托,只能怅然涕下,尽显漂泊之苦与思乡之愁。“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描绘了一团一团的玉露在月光下明灭可见,银河中半轮月亮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为下文写思妇作铺垫。“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嚬”:诗人想象谁家的思妇在挑写锦字,灭烛后对着明月频频蹙眉,将笔触从自身转到思妇,进一步拓展了愁思的范围,体现出一种哀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百舌》

下一篇:唐·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