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柏生崇冈":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
# 崇冈:势尊严。“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琴赋》。崇:山大而高。
"童童状车盖":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
# 车盖:一作“青”。状耸翠。,童童:茂盛貌。
"偃蹙龙虎姿":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
# 龙虎:干奇古。,偃蹙:蹙一作“蹇”。屈曲伏卧。
"主当风云会":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
# 风云会:谓柏树召唤着风云的聚汇。会,聚会,聚汇。,主当:主持。
"神明依正直":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正直之人都依附于它,
# 正直:指正直之物,即古柏。,依:依附。,神明:天地之神。
"故老多再拜":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
# 再拜:古代礼节,先后拜两次,以示隆重。,故老:阅历丰富的老人。
"岂知千年根":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
"中路颜色坏":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
# 坏:败坏,衰败。,中路:中途。
"出非不得地":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
# 地:地方。,出:生长。
"蟠据亦高大":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
# 蟠据:同“盘据”,形容根基深固。
"岁寒忽无凭":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
# 无凭:失去依凭。凭一作“用”。
"日夜柯叶改":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
# 改:一作“碎”。变衰。,柯:草木的枝茎,此指柏树的枝叶。
"丹凤领九雏":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
# 丹凤: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特指红色的凤凰。
"哀鸣翔其外":凄惨地哀鸣飞翔在它的周围。
# 外:指病柏周围。,其:代指柏树。
"鸱鸮志意满":而一只丑陋的鸱鸮却志得意满,
# 志意满:志得意满。,鸱鸮:猫头鹰之类的鸟,不祥之物。
"养子穿穴内":在柏树的洞穴内将养自己的幼子。
# 穴:一作“窟”。
"客从何乡来":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位漂泊之人,
# 客:杜甫自谓。
"伫立久吁怪":它面对此情此景长久地伫立惊讶着。
# 吁怪:叹息称怪。,伫立:久立,长时间站立。
"静求元精理":静下来去探求事物精微的义理,
# 元精:一云无根。天地间精气,古人认为元精是化成万物的本原。,静求:静地探求。
"浩荡难倚赖":世事无常难以依赖倚仗。
# 难倚赖:难以依赖。,浩荡:谓天道渺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以柏树为核心意象,先描绘柏树初时雄踞高冈、枝叶繁茂,象征开元盛世的辉煌;再写其衰败凋零,丹凤哀鸣离去,鸱鸮窃据树穴,暗喻忠贤之士流离、奸佞之徒得势的乱世图景。通过柏树由盛转衰的过程,寄寓国家兴亡之慨,既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由盛世走向衰落的惋惜与无奈,也抒发对社会中正直善良之士遭受邪恶势力压迫的愤懑之情。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柏树由盛转衰的历程,暗喻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落的历史变迁,借病柏寄寓国家兴亡之思,表达对王朝衰落的惋惜与无奈。比喻:以“丹凤”比喻贤者,以“鸱鸮”比喻安史盗贼及附逆乱臣,通过“丹凤哀鸣翔外”“鸱鸮志满穿穴”的刻画,展现乱世中贤良失所、奸佞当道的局面。对比:前半部分描绘柏树的茂盛,象征开元盛世的辉煌;后半部分叙写其衰败凋零,形成盛衰对比,凸显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剧烈冲击,强化时代巨变的沧桑感。借景抒情:借助柏木“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的盛景与“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的衰败之景,抒发对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惋惜与忧思,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融入景物描写中。拟人:“偃蹙龙虎姿”赋予柏木以龙虎般矫健的姿态,生动勾勒出柏木雄健的外在形象,增强画面感。
3. 分段赏析
《病柏》全诗以柏树盛衰为线索,分三部分展开:首段“有柏生崇冈”六句,以“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等意象,勾勒柏树雄踞高冈、枝繁叶茂的鼎盛气象,借“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暗喻开元盛世的辉煌与万民拥戴;中段“岂知千年根”至“养子穿穴内”十句,笔锋陡转,以“岁寒忽无凭”“柯叶改”突现柏树由盛转衰的剧变,“丹凤哀鸣翔外”与“鸱鸮志满穿穴”形成鲜明对比,隐喻安史之乱后贤良失所、奸佞当道的乱世图景;末段“客从何乡来”四句,借他乡来客的浩叹与追问,将个人伤痛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层思考,“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以哲理化的语言收束全篇,既呼应开篇的神圣意象,又强化了盛衰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全诗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将柏树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紧密关联,结构严谨,寓意深远。
4. 作品点评
《病柏》作为杜甫托物言志的代表作,以一棵巨柏的盛衰隐喻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被誉为“诗史”的典范之作。全诗通过“童童状车盖”的鼎盛气象与“中路颜色坏”的骤然衰败形成强烈对比,以“丹凤哀鸣”与“鸱鸮得志”的意象组合,深刻揭示了安史之乱后贤良失所、奸佞当道的社会现实。诗中“神明依正直”的神圣意象与“静求元精理”的终极追问,既延续了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又以哲理化的语言将个人伤痛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深层思考。历代注家虽对“病柏”寓意莫衷一是,但黄生提出的“宗社欹倾”说最契诗意,其以物喻世的构思与杜甫“诗史”精神相呼应,使此诗成为研究盛唐转衰的重要文学标本,展现了杜甫将自然意象与历史兴衰相融合的高超艺术。
# 此有托而发。“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一木之微而崇重至此,非想所及。“丹凤”、“鸱鸮”四句,喻正人摧折,则善类悲之,小人快之,又从而寝处之,形容痛切。
明王嗣奭《杜臆》
# 伤直节之见摧者。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病柏》,比也。志士失路,用以自况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此喻宗社欹倾之时,贤人君子废斥在外,无所用其匡救,而宵小盘踞于内,恣为奸私,国祚安得再振?天意如此,真不可问也。
清黄生《杜诗说》
# 寄托深远,语意沉郁,不袭汉魏之迹,而能得其神髓。引李西崖:此伤房次律之词。中兴名相,中外所仰,一旦竟为贺兰进明所坏也。房为融之子,再世秉钧,故曰“出非不得地”。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章壮志就衰,良工难遇,颓丧已极,是为自喻。是时房公无恙,虽云出守,安知不即召用?何遽将彼说得摧颓废弃如此?故知石林之说未允也。《病柏》篇其“主当风云”“故老再拜”,位望尊崇,是为喻房。
清梁运昌《杜园说杜》
# 国家当危亡之际,回溯承平,昔何其盛,今何其衰,纥干冻雀之叹,厓山块肉之悲,大命已倾,回天无已。忠臣志士至此,亦惟归咎于苍苍者而已。而其故实由于群邪用事,正士束手,患气之积,匪伊朝夕。
近代郭曾炘《读杜劄记》
下一篇:唐·杜甫《营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