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环佩冷":新婚的房间里冷冷清清,
# 环佩:古人所系的佩玉。
"玉殿起秋风":玉石装饰的宫殿里吹起了秋风。
"秦地应新月":在秦地这边,月亮又圆了,
"龙池满旧宫":龙池那边的旧皇宫还是老样子。
# 旧宫:兴庆宫。
"系舟今夜远":今天晚上船要远行了,
# 系舟:泊舟。
"清漏往时同":这夜晚寂静的时光和过去一样,只能听到清晰的滴漏声。
# 清漏:清晰的滴漏声。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
"万里黄山北":我此刻身在万里之外的黄山北边,
# 黄山:宫名。
"园陵白露中":而那皇家陵园正笼罩在白露之中。
# 园陵:指汉武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在黄山宫北侧。这里是借指明皇所葬之地泰陵(在今陕西蒲城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的前四句虚拟长安秋夜之景,如“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诗人凭借想象勾勒出长安宫殿在秋夜中的清冷与寂寥,杨贵妃已逝,往昔繁华不再。后四句实写夔州秋夜,“系舟今夜远,清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描绘出自己在夔州系舟,听着与往昔相同的滴漏声,联想远方明皇园陵。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时空维度,使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深沉,展现出诗人对往昔与当下的复杂感慨。对比:将长安昔日杨贵妃受宠时的繁华热闹,与如今秋夜中“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所呈现的清冷寂寥相对比,突出了世事无常,王朝兴衰的巨大变化。同时,把往昔在长安的时光,与如今在夔州“系舟今夜远”的漂泊现状对比,强化了诗人远离故土、历经沧桑的落寞之感,让读者更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借景抒情:全诗多处借景抒情。如以长安秋夜的“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营造出凄凉氛围,表达对杨贵妃之死的哀伤,对往昔盛世消逝的惋惜。夔州秋夜“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描绘出园陵在白露中的景象,借景抒发对明皇之死的悲叹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将抽象情感融入具体景色,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用典:诗中虽未明确提及典故,但“龙池”一词隐含着与唐明皇相关的典故。龙池在唐代长安,与宫廷生活紧密相连,传说有祥瑞之事。杜甫提及龙池,勾起人们对唐王朝往昔辉煌的记忆,暗示如今的衰落,以含蓄方式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杜甫以其细腻且富有想象力的笔触,虚拟出长安秋夜的景象。在这虚拟之景中,诗人融入了对杨贵妃之死的深沉感慨。他或许想象着长安宫殿在秋夜的笼罩下,一片寂静与凄凉,曾经杨贵妃备受恩宠时的繁华与热闹,如今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无尽的落寞。这一对比,不仅凸显了世事的无常,更暗示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杨贵妃的命运正是这一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虚拟长安秋夜之景的描绘,杜甫将自己对杨贵妃之死的惋惜、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以及对时代变革的无奈等复杂情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后半部分,杜甫则将视角从虚拟的长安拉回到现实的夔州,实写夔州秋夜的真实景致。夔州的秋夜,有着独特的萧瑟与寂寥。杜甫在描绘这秋夜之景时,自然地融入了对唐明皇之死的感怀。夔州的秋风、秋月,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让杜甫联想到唐明皇一生的跌宕起伏。从开创开元盛世的辉煌,到经历安史之乱后的衰败,唐明皇的命运与大唐的国运紧密相连。杜甫在夔州的秋夜,望着眼前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对旧君的追思、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在这实写的秋夜之景中得以体现。他以景语写情语,将对唐明皇之死的悲痛以及对大唐未来的担忧,通过对夔州秋夜之景的刻画,传达给读者,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