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客宜旋旆":长久客居他乡,理应返回故乡,
"兴王未息戈":然而君王为兴复大业尚未停止战事。
"蜀星阴见少":蜀地的星辰因阴云遮蔽难得一见,
"江雨夜闻多":长江的夜雨却常常在夜晚听闻。
"百万传深入":百万大军相传已深入敌军腹地,
# 传:一作转。
"寰区望匪它":天下百姓所盼望的别无他求。
"司徒下燕赵":司徒李光弼挥师直下燕赵之地,
# 司徒:李光弼。
"收取旧山河":旨在收复旧日的山河。
"闻道并州镇":听说并州的军镇,
"尚书训士齐":尚书王思礼训练士兵整齐有序。
# 尚书:王思礼。
"几时通蓟北":不知何时才能打通通往蓟北的道路,
"当日报关西":到时必定收复关西失地。
"恋阙丹心破":眷恋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备受煎熬,
"沾衣皓首啼":年老白头,泪水沾湿衣裳。
"老魂招不得":逝去的魂魄难以招回,
"归路恐长迷":回归故乡的路途恐怕也会长久迷茫。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写战乱时局的五言律诗,借蜀地星少雨多的阴沉景象、大军深入敌境的军事动态、并州镇士兵整肃的听闻,以及自身久客难归、皓首悲啼的处境,写出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对国家战乱的忧思、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以及个人在动荡时局中的悲苦与迷茫。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久客宜旋旆”“兴王未息戈”中,“久客”“宜旋旆”是实写个人长期漂泊、渴望归乡的处境与心愿,“兴王未息戈”则虚写国家战事未停的时局;“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星少”“雨多”是实写蜀地的自然景象,而景物所烘托的压抑氛围暗含虚写的内心愁绪;“百万传深入”是虚写大军深入的传闻,“寰区望匪它”“收取旧山河”则是实写百姓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与目标;“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是虚写听闻的并州治军情况,“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是实写对交通恢复与胜利的渴望;“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皓首”“沾衣啼”是实写自身衰老悲苦之态,“丹心破”“归路恐长迷”则虚写内心的痛苦与迷茫,全诗通过虚实结合,让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更显真切。比喻:“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中,“蜀星阴见少”以“星少”暗喻局势不明、希望难寻,星星本是明亮的象征,此处因阴云少见,暗示着前路的迷茫;“江雨夜闻多”用“雨多”比喻愁绪繁多,雨水连绵不断,如同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忧愁,让内心的愁苦更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久客宜旋旆,兴王未息戈”,开篇直抒胸臆,写出两种状态的对比。“久客”点明长期漂泊在外的处境,“宜旋旆”表达了应当回归的心愿;“兴王未息戈”则指出国家虽在振兴却战事未停的现实。这两句以简洁的语言,将个人的归乡之愿与国家的战乱背景相结合,奠定了全诗忧思的基调,字里行间透着对时局的关切。颔联“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转向对所处环境的描写。“蜀星阴见少”写出蜀地因阴云密布,星星难得一见的景象;“江雨夜闻多”则描绘出夜晚常听到江雨落下的声音。这里以“星少”“雨多”的景物,烘托出压抑、沉闷的氛围,既展现了蜀地的自然环境,又暗合了诗人内心的愁绪,情景交融,让情感更显真切。颈联“百万传深入,寰区望匪它”,聚焦战事与民众的期盼。“百万传深入”写出大军深入敌境的消息流传开来;“寰区望匪它”则表明天下百姓的期盼别无其他,只在收复失地。这两句通过对军事动态和民众心愿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声,传递出对收复山河的渴望,情感强烈而直接。尾联“司徒下燕赵,收取旧山河”,以对将领的期待作结前半部分。“司徒”指领兵的将领,“下燕赵”写出其进军燕赵之地的行动;“收取旧山河”则点明行动的目标是收复失去的国土。这句充满了对将领的信任与收复失地的期盼,让前半部分的忧思中透出一丝希望,情感有了起伏。其二:首联“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转入对另一处军事重镇的描写。“闻道”表明是听闻的消息,“并州镇”点明地点;“尚书训士齐”写出尚书训练士兵整齐有序的情景。这一句通过侧面听闻的内容,展现了军队整肃的状态,暗含着对军事实力的肯定,为后文的期盼做了铺垫。颔联“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抒发对交通恢复与胜利的渴望。“几时通蓟北”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蓟北交通早日畅通的期盼;“当日报关西”则写出若能如此,定能收复关西之地的信心。这两句将对交通的期盼与军事胜利相连,情感急切而坚定,展现了对时局好转的强烈愿望。颈联“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直抒对朝廷的眷恋与自身的悲苦。“恋阙丹心”写出对朝廷的赤诚之心,“破”则表现出这种心愿难以实现的痛苦;“皓首”点明年老之态,“沾衣啼”则描绘出因悲苦而落泪沾衣的情景。这两句将个人的赤诚与悲苦相结合,情感真挚浓烈,让对国家的关切中融入了个人的身世之叹。尾联“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以深沉的忧虑收束全诗。“老魂招不得”写出年老体衰、精神难以振作的状态;“归路恐长迷”则表达了对归乡之路或许会长久迷茫的担忧。这两句将个人的衰老与归乡的迷茫相联系,既呼应了开篇的“久客”,又让全诗的忧思更为沉重,余味悠长。
上一篇:唐·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
下一篇:唐·杜甫《西阁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