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ǎn
mè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kuò
píng
shā
àn
zhōu
xiǎo
dòng
fáng
shǐ
使
chén
lái
驿
dào
chéng
qiáng
shǔ
liú
zhēng
shī
湿
jiāng
fēng
jiè
liáng
xíng
yún
xīng
yǐn
xiàn
dié
làng
yuè
guāng
máng
yíng
jiàn
yuán
wéi
chè
zhū
juàn
bìn
cháng
āi
zhēng
yóu
píng
míng
jìng
zhān
cháng
zhuó
qín
zhuì
guò
féng
lèi
chǔ
kuáng
chōng
kàn
jiàn
xiá
yǐng
tuō
zhuī
náng
yāo
niè
guān
dōng
chòu
bīng
lǒng
yòu
chuāng
shí
qīng
lüè
shì
luàn
wén
chǎng
hǎi
duān
yōu
wèn
cāng
bǎi
nián
cóng
wàn
shì
guó
gěng
nán
wàng

译文

大地广阔,有一片平坦的沙岸,小船空荡,那狭小的船舱显得格外冷清。驿道上尘土飞扬,城池每日躲避着乌篷船的侵扰。暑日的雨水留下闷热潮湿,江风吹来些许夜晚的清凉。流动的云层中时隐时现着星光,层叠的浪花映着月光闪烁。萤火虫的光亮穿透帷帐,蛛丝缠绕着鬓发,显得格外长。哀怨的古筝声仍倚着几案,凄厉的笛声却打湿了衣裳。靠着柱子像秦地的赘婿,偶然相遇如楚地的狂人。胸中气概冲天,看着剑匣中的剑,锋芒显露时轻抚锥囊。关东地区的叛军就像妖孽一样令人厌恶,陇右地区饱受战争创伤,满目疮痍。太平年代怀疑武将的谋略,世道混乱的时候,我只能在文人的圈子里局促不安。我本想用剩余的精力漂泊到海外,深沉的忧虑向苍天发问。人这一辈子要顺从世间万事,故国始终难以忘怀。

逐句剖析

"地阔平沙岸":大地广阔,有一片平坦的沙岸,

"舟虚小洞房":小船空荡,那狭小的船舱显得格外冷清。

"使尘来驿道":驿道上尘土飞扬,

"城日避乌樯":城池每日躲避着乌篷船的侵扰。

# 樯:一作墙。

"暑雨留蒸湿":暑日的雨水留下闷热潮湿,

"江风借夕凉":江风吹来些许夜晚的清凉。

"行云星隐见":流动的云层中时隐时现着星光,

"叠浪月光芒":层叠的浪花映着月光闪烁。

"萤鉴缘帷彻":萤火虫的光亮穿透帷帐,

"蛛丝罥鬓长":蛛丝缠绕着鬓发,显得格外长。

"哀筝犹凭几":哀怨的古筝声仍倚着几案,

"鸣笛竟沾裳":凄厉的笛声却打湿了衣裳。

"倚著如秦赘":靠着柱子像秦地的赘婿,

# 著:同“着”。

"过逢类楚狂":偶然相遇如楚地的狂人。

"气冲看剑匣":胸中气概冲天,看着剑匣中的剑,

"颖脱抚锥囊":锋芒显露时轻抚锥囊。

"妖孽关东臭":关东地区的叛军就像妖孽一样令人厌恶,

"兵戈陇右创":陇右地区饱受战争创伤,满目疮痍。

"时清疑武略":太平年代怀疑武将的谋略,

"世乱跼文场":世道混乱的时候,我只能在文人的圈子里局促不安。

# 跼:同“局”。

"余力浮于海":我本想用剩余的精力漂泊到海外,

"端忧问彼苍":深沉的忧虑向苍天发问。

"百年从万事":人这一辈子要顺从世间万事,

"故国耿难忘":故国始终难以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遣闷》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动乱和个人遭遇的深沉忧思。全诗以平沙岸、小舟等景物起笔,营造出孤独漂泊的氛围。诗中运用了大量对仗手法,如“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等句,既写景又抒情。通过“哀筝”“鸣笛”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后半部分转为议论,用“秦赘”“楚狂”等典故自喻,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懑。“妖孽”“兵戈”等语直指国家战乱,而“故国耿难忘”则点明诗人始终心系国家的情怀。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体现了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地阔平沙岸,舟虚小洞房”以开阔的沙岸与空荡的小船形成空间对比,“虚”字暗含漂泊无依的怅惘。“使尘来驿道,城日避乌樯”转向动态场景:驿道上尘土飞扬,乌樯(黑帆)遮蔽日光,暗示旅途的疲惫与周遭的压抑。“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用“蒸湿”与“夕凉”的矛盾感受,写出夏日气候的黏腻与短暂清凉带来的慰藉,细节中透出生活的真实。“行云星隐见,叠浪月光芒。萤鉴缘帷彻,蛛丝罥鬓长”转向夜景描绘:流动的云与若隐若现的星子,翻涌的浪与月光,共同勾勒出空明的江夜;萤火虫的光穿透帷幕,蛛丝缠绕鬓发,以细微之物烘托孤寂,环境的静谧反衬内心的不平静。“哀筝犹凭几,鸣笛竟沾裳”由景及声:哀伤的筝声仿佛还在几案边回荡,远处的笛声竟让人泪湿衣襟,声音的传递强化了愁绪的蔓延。“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用典故自况:“秦赘”指上门女婿的卑微,“楚狂”借接舆讽劝孔子的典故,暗含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无奈。“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笔锋一转,由柔肠转为豪壮:诗人抚剑、摸锥,胸中仍有冲天的壮志,可见其虽处困境却不肯消沉。“妖孽关东臭,兵戈陇右创”直斥战乱:关东的叛军如妖孽般可憎,陇右的兵戈造成满目疮痍,直陈对现实的愤懑。“时清疑武略,世乱跼文场”对比时世:若天下太平,或许能施展武略;可如今乱世,文人只能在局促中挣扎,道尽怀才不遇的苦闷。“余力浮于海,端忧问彼苍”写矛盾心理:本想远遁海外寻求安宁,却又忍不住向苍天追问家国命运,体现儒家士大夫的责任与无力。“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收束全篇:人生百年,万事皆可放下,唯有对故园的思念始终难以释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一室》

下一篇:唐·杜甫《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猜你喜欢